一、 中国“多余人”高觉新
“多余人”这个词汇最早出现在俄国,它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出身于贵族家庭,生活环境优裕,受到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不同于其他贵族子弟,因循守旧,他们被外来先进思想所吸引,怀有高尚的理想,但是远离人民百姓;他们不满现实,却很少采取行动,他们实际上就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即使愤世嫉俗,却只是空有一腔热血,只能白白地浪费了自己的学识。他们既不愿意站在政府的那一边,与上层社会同流合污,又无法和人民百姓站在一块儿,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他们非常是崇尚西方的自由思想,同时也对俄国的现状带有强烈的不满,却又无力改变这种衰败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所以也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共同改变俄国的现状。论文网
无独有偶,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史上也曾经出现过一批与之类似的“多余人”形象。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原因有三:
其一,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的社会背景和19世纪的俄国有相似之处,国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阶级日渐矛盾激化,民族也在不断衰亡,所以人们极力渴求变革,从而打破这种悲惨的现状。
其二,中国的“多余人”们的特征,也是中、上层知识分子(包含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地主家族子弟等等),有才华,也有个性,对祖国现状不满,欲图振兴却找不到出路,因而内心矛盾,互相冲突。
最后一点,在一些作品中的“多余人”角色身上,未尝不存在作家自身的一些影子。这与俄国文坛不谋而合。
高觉新就是巴金根据当时的中国国情所塑造出来的一个独具代表性的“多余人”形象,这个角色的原型就是他的大哥李尧枚,一个生活困苦的“多余人”。
曾经的高觉新也是一个如觉慧那样对一切新事物都充满热情,对中国现有的封建势力感到厌恶的进步青年,但在一次谈话中他的生活彻底被改变了。“这些话来得太突然了。他把它们都听懂了,却又好像不懂似的。”这是高觉新的父亲告诉他要和李家结亲后的反应,可以看出这个消息对他打击之深。这些话浅显易懂,只要认真听就能明白,可他却又好像听不懂,说明其内心对这个莫名其妙的婚姻极度排斥,希望根本听不到这个消息,即使如此,觉新并没有撕心力竭地喊出自己的不愿意,或者用行动做出反抗,他只是不作声,极轻地点了点头,多么地悲哀和无奈。这个本是对理想未来的充满了向往的优秀青年,却因为父亲的几句话,使他所有的希冀一瞬间全部坍塌瓦解。在母亲死后,他一直用“他的前程和他的美妙的幻梦”激励着自己,加上温柔的梅表妹的陪伴,才不至于太过崩溃,然而这个噩耗无疑是一次强烈的打击,击破了自己追求的梦想,也扼杀了自己与梅表妹之间纯洁的爱情,精神支柱一瞬间全部消失殆尽了。面临这种困境,他却“不说一句反抗的话”,没有任何的反抗思想,只是“倒在床上用铺盖蒙着头哭” 即使这是他一直追求的幻梦,也没有一点为自己争取的欲望,只是默默地接受。在有着叛逆精神,热烈地汲取先进思想的高觉慧看来,这简直是一种懦夫的表现,因此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即使自己很喜欢瑞珏嫂子,觉慧也没有原谅大哥的懦夫行为,从此觉新的行为在他的眼里成了“作揖zhuyi”。高觉新的默默接受不仅斩断了自己美好的梦想,而且伤害了内心挚爱之人,更得不到自己亲弟弟的理解。可这些并没有让他有一丝犹豫和后悔,只有无尽的伤痛,只因他身在封建世家,能够看得清现实与理想的差别。此外,觉新虽然受到过先进思想的洗礼,但从小接触的封建礼教却在他身心里根深蒂固,所以他没有反抗。自此高觉新彻底的臣服在了封建势力之下,他性格的“双重性”逐渐暴露出来。文献综述 巴金《激流三部曲》高觉新的悲剧命运(2):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84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