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持不同见报刊间的论争加速了评论体裁的发展
由于近代中国受到来自各方势力的压迫,社会动荡不稳定,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各个阶层的爱国人士纷纷起来反抗。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文护着民族的尊严和祖国的完整。甲午战争以失败告终,中国的知识分子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民族的危机,纷纷起来反抗。1915年陈独秀创刊的《新青年》,作为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的平台,高举“民主”“科学”和文学革命的旗帜,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其功勋将永垂青史。1918年李大钊创办的《每周评论》进行实际政治斗争,影响颇大。
由于政治主张和观点的不同,革命派和保皇派进行了大大小小多场论战,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民报》与《新民丛报》之间进行的辩论,双方主要是围绕是否应该进行革命、应不应该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进行土地改革等问题进行的辩论,这场论战进行了两年,最终以革命派取得思想领导权而宣告结束。在论战的过程中,革命的思想得到了全方位的宣传,深入人心。报刊的发行量也得到了扩大,并且内容也更加丰富,同时驳论文得到进一步提升,写作水平和文章质量也大幅度的提高。除此之外,述评这种以政论和新闻报道相结合的形式得到广泛应用。由《新青年》开创的“随感录”成了广泛采用的形式,甚至在一部分改良报纸上,政论也大为加强,有事占报纸主要地位半版以上。“专论”、“代论”、“事论”等形式名目繁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梁启超以及早期时评的出现
随着新闻评论在形式上以及内容上的不断进步,报刊言论开始进入新闻评论时期。梁启超作为文新改良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继王韬之后,中国近代报刊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政论家。
(一)梁启超“时务文体”的特点
梁启超的“时务文体”是和早期的古代论说完全不同的一种文体形式,相对而言,它属于创新型的文体形式。语言从文言文变成了白话文和文言文混合在一起的形式,虽然没有完全变成白话文,但在当时也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在阅读方面进步了很多,是读者更容易理解。有时也将古今文化、制度作对比,但缺乏时效性。这种报章文体行文自由,表达顺畅,“笔锋常带感情”,梁启超的“时务文体”政论中具有个人感情。
梁启超的“时务文体”不仅仅是中国近代评论史上在政治论说方面的里程碑,也是翻译报刊方面的一颗璀璨明珠。它设有专门的外文翻译,涉及的内容很广泛,包括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它开设的外文翻译的版块,在外文报刊翻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在当时的民众当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897年5月2日,《时务报》第25册刊出译文《无线电报》,这是无线电报第一次在我国出现,无线电报通过期刊传播的形式在中国开启了新纪元。” 首先,它开阔了国人的视野,拓宽了人们的思想和见识。其次,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知识。他主办的《时务报》、《新民丛报》等数十种报刊享誉中外,独领一代风骚。
(二)早期时评的出现
时评并不是本来就有的,也不是新闻评论一开始出现才有的,报刊时评初现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中国处于封建帝制和民主共和转变之际。在不断变革的时代下,社会发展越来越趋于复杂化,观念也越来越多元化,也更加希望媒体为人们提供一个发表言论的平台,迫切希望拥有话语的平等权,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于是便有了早期时评的出现。时评,就是对时事的评论,也就是人们对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通过报刊论说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报刊文体的出现,成为了国家与人民之间的桥梁,也为人民群众表达自己的心声提供了一个很好地平台。在我国近代出现的时评明星不仅有梁启超,还有邵飘萍、张季鸾、邹韬奋等人,同时还有一些作家和知名人士,其中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30年代初期,他在上海的《申报》上就发表了一百多篇评论。 试论我国近代新闻评论的产生与发展(5):http://www.youerw.com/xinwen/lunwen_1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