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所具有的经济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决定了新闻报道逐利风潮的形成,并且限于愈演愈烈,近乎狂热的地步。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盲目追求收视率和发行量,并且为了确保这一利益的实现,新闻报道往往会强化“娱乐性”,忽视“真实性”和“客观性”。例如,1994年美国影视明星辛普森涉嫌谋杀妻子的尼科尔案件,1999年台湾艺人白冰冰的女儿白晓燕遭绑架一案,都从不同的侧面突显出新闻媒体的一种通病----新闻报道为了追求最大化的经济利益而罔顾道德。因而,新闻报道突出人文关怀,是整个学界的呼唤,同时也是经济效益和社会属性两者合一的必然要求。
对于受众而言,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不仅易于接受,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交流,而且也可以引导受众建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向上价值观念。
对于新闻媒体而言,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不仅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特有的属性,是对新闻媒体社会功能最完美的诠释,而且也是发展文化建设,疏导各种社会阶层的矛盾的必然要求,这样才能更好的文护社会稳定,最终达到促进现代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当前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当下许多新闻报道中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仍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为了追求所谓的“卖点”而大力渲染不幸事件,再现事件的细枝末叶;对弱势群体的忽视和歧视;报道缺乏艺术性,无端伤害他人的感情......这些问题都是新闻报道对人文关怀的一种曲解和丢失,其具体变现为:
(一)忽略生命尊严
在许多的突发性新闻中,像类似于车祸、谋杀、自杀等事件,虽然事件本身可能是带有消极色彩的,但如果记者能够处理得当,巧妙使用一些采访技巧,使得这类新闻发挥好的教育作用,完全可以成为一种警示,传递给受众一种社会正能量。而在另一些媒体看来,像这类比较悲惨、血腥的事件,已经没有任何悲悯的情绪,往往都是为了增加亮点,吸引眼球,经常会用一些“雷”人的标题,像《两车接吻,车主当场死亡》等这类不含任何感情色彩的字眼。并且为了抢头条,在画面的运用方面,会把这些惨不忍睹的画面的细枝末叶拍摄得淋漓尽致。并且还会有记者在采访犯罪人或受害人家属的时候,为了迅速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就会很直接地问“你的家人发生了这种事,你现在心情是什么样的?”等类似这样的问题,无视他人的伤痛,对被采访对象或其亲属进行疯狂的追问采访,寻根问底,胡搅蛮缠。可能这些问题问在别的地方是很正常的,可是在那样一种环境下,向家属涉及这样一些问题,无疑又给受害人家属心上插了一把刀,让他们再一次感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像这样完全不顾受害人家属的感受,变相伤害人的一种采访方式,就是完全没有人文情怀的。
例如“爆头哥周克华”事件。一些媒体在警方击毙周克华后对这件事的报道很及时,挖掘的也很深入,让受众对这一事件有了一个及时清晰的了解。但有些媒体做的就有点过分了,他们细致入微的对现场的一些细节进行了再现,对周克华的母亲进行了重点的“盯访”,咄咄相逼着一位失去了儿子的母亲。而此时的她和世上任何一位母亲都是一样的心情,我们不能把对周克华的恨全都投给这位老母亲,即使周克华万恶不赦、死有余辜,但是他的母亲也是受害者,失去儿子的她只会付她该付的责任,剩余的法律自会进行认定和裁决。媒体刨根究底的给她伤口上撒的一把把盐,随时都有可能将这位老母亲推向另一个深渊。 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2):http://www.youerw.com/xinwen/lunwen_15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