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浅析《厨子戏子痞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借用与转换(2)

时间:2018-06-01 21:00来源:毕业论文
《厨子戏子痞子》秉承了中国电影文以载道的传统,影片融合了众多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全景式的展现中国元素。无论是影片中的场景、服装、功夫、道具


《厨子戏子痞子》秉承了中国电影“文以载道”的传统,影片融合了众多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全景式的展现中国元素。无论是影片中的场景、服装、功夫、道具,还是传统戏剧,处处彰显着中国特色。这些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借用与转换不仅以外在的形象实现了影片的“美”,而且使影片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避免了曲高和寡和孤芳自赏,赢得了较好的票房。
一、电影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借用和转换
(一)传统文化符号概述
“传统文化符号种类繁多,它们是能工巧匠们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撷取素材,进行艺术加工、构思和演绎,使之典型化、图案化、规律化、抽象化,运用线条、块面轮廓、结构和色彩进行组合的结果。” 这些传统文化符号是从中国古代留传下来的,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具有鲜明的中国地域文化特征和民族色彩,且能用来指称一定对象具有典型意义的标志物,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博而杂,红动中国、京剧脸谱、万里长城、雕镂玉锲等,这些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符号。
(二)传统文化符号在电影中的借用与转换
“借用就是借用各种有利于表情达意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作为影片审美意象的起点或基础。转换则是把原有文化资源中的某些具有审美价值的单独的符号元素,转换成以时间和空间两个向度的视觉语言,即从日新月异的发展中提炼出传统文化符号的核心理念并进行创造性的改造。” 符号是一个没有生命体的静止象征物,而影视是由一个个连续运动的画面组成的,影视要通过传统文化符号来表达,就意着要按照影视的表现规律转换文化符号的传统结构形态。
二、《厨子戏子痞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借用与转换
(一)对传统文化符号之戏剧的借用和转换
戏剧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与典型代表。风格独树一帜,通过唱、念、做、打等手法表现出用意和神似的特征,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和民族风格。传统戏剧对于戏剧材料和表现技法有着相对的传承性,再加上其外在表现及内涵精髓共同构成了中国当代电影艺术视觉语言,使《厨子戏子痞子》这部影片与中国文化符号的搭配显得相得益彰。
《厨子戏子痞子》的设计制作不管是在听觉艺术还是在视觉艺术等方面都大量地运用了中国传统戏剧,使整部影片的中国风更加浓厚,传统戏剧的运用既符合古老东方的审美取向,又配合了幽默荒诞的、快速变化的剧情节奏,使得影片在传统戏曲的配合下体现出刚柔相济、虚实互补、写意与工笔的区别与综合,特别是在铺垫背景,讲解故事的段落,民族化的传统戏曲就以明朗激昂的旋律带出扣人心弦的剧情节奏:在影片中传统戏曲将一成不变的抗日奇侠剧变成一出绝妙的戏剧,以锣鼓来造成紧张激烈的气氛,唱词则是以人物的对白将戏曲中矛盾突的内容加以转换,体现了戏剧式的故事情节,在这一变异场景中展示出了浓郁的中国风格。在戏子审问小苙原的部分,将京剧《击鼓骂曹》中所表现得主旨转换为对敌人的愤恨,借用唱词“有朝一日时运到,拔剑要斩海底蛟”实指在这场战斗中他们在等待时机迫使小笠原屈服,从而得到虎烈拉的解药。而戏剧固有的唱、念、做、打等写意形式在这里也被转换为充满喜剧效果的扎手指,扔飞镖等杂耍形式,打造了一部动感十足、幽默荒诞,既有豪情又有喜剧的原声大作。
这部影片进行了戏剧艺术由经典化舞台表演向影视化展现的转换,由讲究韵律的声乐向影视语言的转换,它表现了传统戏曲与当代影视的完美融合,对戏剧主旨和韵的把握转换成影视画面,没有格格不入、似是而非的模糊感,而使其完美的融合到抗日题材剧中,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节奏感和画面感。 浅析《厨子戏子痞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借用与转换(2):http://www.youerw.com/xinwen/lunwen_16801.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