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折的成长历程
从事物的起源来讲,张艺谋创作观念深受家庭和时代背景的影响。张艺谋的父辈都是军人,但突出的家庭并没有给他带来很大优势,相反,他的成长深受政治的影响。二伯父在解放前夕想要率部队投向这边,不料被国民特务发现后残忍杀害,在之后的长时间里背负了潜伏的罪名。大伯父逃到了台湾,有行踪问题,张艺谋和兄弟们就背上了“台湾关系”的罪过,这样的罪名与他相伴20多年,在这些日子里,张艺谋深受其害。在中学时代即使是成绩名列前茅但却与荣誉无关。艰辛的生活并没有让他气馁,在当搬运工的时候,他喜欢上了摄影,由于家庭贫困他卖了血,用卖血的钱换来了一台相机。在镜头里他看到了多彩的世界,这为他之后的拍摄生涯打好了基础。对于家庭的影响,张艺谋曾坦言:“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我实际上是被人们从门缝里看着长大的。从小心理和性格就压抑、扭曲,即使现在家庭问题平反了,我个人的路走的也比较顺了,但仍旧活得很累。有时也想试着松弛一下,但舒展姿态几十年久违,怕是一时半会也找不回来”。 在长期的压抑中,张艺谋在电影创作中找到了释放的出口,而且一发不可收拾。这一点从大家熟知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等作品中就可以看出来。这些电影所反映的被压抑的人性恰恰是对张艺谋性格的最好诠释,也正因如此才形成了张艺谋的创作观念。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走过灰暗的文革岁月,百废待兴。在这样的背景下,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具有时代特色的“第五代导演”走上历史的舞台,给中国电影界注入生机和活力。经历文革的封闭与混乱后,他们带着反叛质疑的精神开始反思文化传统,寻求新的电影发展道路。就这样张艺谋带着鲜明的时代特色走上了电影的舞台,把被压抑多年的情感毫无保留的释放出来,倾泻在电影艺术之中。
(二)独特的审美意识
张艺谋的审美意识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曲折的成长历程和文革的叛乱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并以此为根据展开了自己的创作。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传统的批判和对历史的审视,并尝试把焦点放在社会的小人物身上,以此获得对封建传统文化的反思。影片《活着》展示了在政治风云变幻的时代里,平民的生活和坚强的斗志,反映了普通百姓在逆境中的那份坦然与从容。他通过描写平凡的人生来审视那段历史,用作品来表达自己的审美价值。同时重点描绘女性的生活状况,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颂莲和《菊豆》中的菊豆,通过展示她们所承受的压力和悲惨的命运,批判封建文化对人性的侵蚀,从而引导人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
另外,张艺谋意识到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双重特点,所以在创作过程中寻求两者的平衡点,以此来拓宽自己的创作道路,力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这样的审美意识下开始了电影艺术由文艺到商业的转型,与其说是为了争夺激烈的票房,不如说是他重新审视当下社会环境,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做出决定,由此开始了以大场景和华丽造型为美的电影创作,标志着他的审美意识渐趋成熟。
二、张艺谋电影的艺术风格
张艺谋导演的创作风格多变,电影题材广泛,但始终继承着个人惯有的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是张艺谋创作风格中最为突出且独具个人特色的典型。这种风格包括色彩的艺术处理、浓厚的女性情结和民俗的影像塑造。
(一)夸张的色彩艺术
色彩是电影艺术最基本的表现方式,它不但能冲击人的感官系统,给观众带来视觉享受,还能准确地传递导演的创作思想,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在人的感官世界中是情感的象征,也是自然美的一种属性。 张艺谋导演的创作风格探析(2):http://www.youerw.com/xinwen/lunwen_18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