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受众心理与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关系
(一)电视真人秀节目对受众心理需求的满足
受众心理需求是受众观看电视节目的动机和目的,人们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获取信息,以满足其求知、娱乐、消遣等心理需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受众需求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五种 。受众面对媒介传播的信息是积极主动的,在主动性满足与需求的过程中,他们有权利依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并参与节目,对节目传播的信息有自主评判的权利,以满足其不同的心理需求。
电视真人秀节目依据受众心理需求,通过纪实性的手法将现实生活与虚拟情境加以融合,实现了受众心理上的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真人秀节目为观众提供了最表层、最直接的娱乐信息,拉近了普通人与明星空间距离和情感距离,让每个怀揣梦想、热爱生活的人,从中获得了自我认知与心灵满足。同以往的电视娱乐节目相比,真人秀节目颠覆了以往明星主导舞台的历史,它让普通人特别是草根阶层登上舞台,与明星同台演出、同台竞技,获得了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
《中国好声音》迎合人们的心理和情感上的需要,使受众获得心理上的替代性满足。由于节目嫁接国外电视的文化形态,以本土化的内容来顺应我国受众的收视心理,在很大程度成就了“真人秀”节目的火爆,这也是其它电视节目与之无法相比的优势。
(二)受众心理对节目的影响
在当今泛娱乐化的时代,人们对电视节目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受众的心理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自身生活条件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产生变化。如果节目制作方不能及时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对节目播出后所产生的影响不能做出投合性、针对性的改善,节目势必不能长久生存。
电视真人秀作为表演类的新兴节目,在追求收视率和效益率时,也要正确引导受众的心理需求。部分真人秀节目为了吸引大众眼球,采用各种手段制造噱头并进行虚假炒作,传播一些品位低下的低俗信息,虽然满足了观众的窥探求新的心理,却丧失了教育和引导职能。因而,真人秀节目在满足受众求知与娱乐需求的同时,应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评判标准和价值理念,与受众及时互动,对受众的反馈进行投合性的改善,才能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
《中国好声音》作为大型励志节目,将节目内容与受众追求“真、善、美”的心理需求完美的契合在一起,坚持选手、观众至上和评委、主持人至下的理念,提高了选手和观众的地位,并使其掌握了主动权和选择权,这对节目的发展和营销运行产生积极影响。
二、《中国好声音》成功因素的受众心理分析
《中国好声音》于2012年7月13日首播,是由浙江卫视与灿星制作联合打造的大型励志音乐节目,由刘欢、那英、杨坤、庾澄庆四位音乐人担任导师,节目占据了整个暑假档期,目的是寻找中国真正的“好声音”。节目播出到第二期时就获得了高收视率,并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持续热议。《中国好声音》抓住了受众渴望与明星近距离接触的心理,其平民化、融合性、悬念性的特点,是吸引受众的重要因素,也是最大亮点。
(一)节目的平民化,迎合受众参与心理
参与心理是接受主体对传播信息产生的好奇心理,是一种积极主动参与的创造过程。《中国好声音》以声音的好坏为节目的评判标准,为平民百姓提供了一个展现歌喉、实现梦想的平台。节目排除了身高、长相、背景等因素的干扰,选手可以实实在在的唱歌,这种平民化极大的提高了受众参与节目的热情与积极性。节目还通过励志性的故事宣扬积极向上的精神,传达给观众一种正能量,提倡“真、善、美”,这也是《中国好声音》与其它真人秀节目的最大不同之处。 《中国好声音》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探究(2):http://www.youerw.com/xinwen/lunwen_3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