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草根选手登上了舞台。选手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文化修养和社会阅历,但他们都有着共同的追求与愿望,渴望借助《中国好声音》的平台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得到导师的认可指导,实现“音乐之梦”的理想。例如农民工出身的邹宏宇,以其独特的声音获得了导师的肯定;来自宝岛台湾的“盲人邓丽君”张玉霞,她唯美纯净的声音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其次,学员与导师之间实现了平等对话。即导师与学员之间进行双向选择,《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不再是明星们才艺展示的专场,也是普通观众的精彩演出的平台。学员与评委导师之间由以往的上下级关系,变成平等互动的关系,观众从欣赏到参与,从配角到主角,从电视屏幕前到节目舞台上,这不仅拉近了电视节目与受众的距离,同时也提高了观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在选手反选导师的环节中,四位导师为了争抢选手,互相斗嘴、争风吃醋,其语言幽默滑稽,也是吸引观众的一大看点,将节目的平民性、亲民性体现出来。
(二)节目的本土融合性,吸引受众的接近性心理
接近性心理是人们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如相似的成长背景、职业、理想追求等。 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是对典型的国外“真人秀”节目的移植,在文化形态上可以说是原汁原的嫁接复制,同时又将中国本土文化与受众的心理特点结合融汇到一起,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加入了许多本土化的文化习俗因素,以符合中国受众的接近性心理需求。
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将国外模式与中国本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中国好声音》吸收借鉴了各国版本的《The Voice》的长处,如舞台设计综合了美国、英国两个版本的长处,背景是借鉴美国版的,转椅是从英国空运过来的,但选手是来自中国的草根,选手通过自己的理解将歌曲唱出独特的风格。
另外,浙江卫视王牌节目《我爱记歌词》的热播,为栏目积累了大量爱音乐、爱唱歌、爱创作的观众群体,这也为《中国好声音》的热播提供了一定的观众基础。同时节目组不仅注重选手的专业知识,也关注其生活背景,使观众在欣赏歌声的同时,对选手背后的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以此达到感化和励志的效果,这才是真正吸引观众使节目蹿红的一大因素。
(三)节目环节设计精准,激发受众求证心理
求证心理是人们对于未知不确定事物产生探索的冲动,迫切希望求得结果的好奇心理。一档成功的电视真人秀节目,最主要的就是节目的悬念性,它能吊足受众的胃口,激发受众求证的心理。《中国好声音》的新颖之处在于其环节设计上的创新,如转椅子、选手入场、导师抉择、竞赛规则、主持人定位等,都是节目能够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 《中国好声音》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探究(3):http://www.youerw.com/xinwen/lunwen_3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