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微信谣言传播的特征论文网
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其1948年发表的《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最早以建立模式的方法对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行了分析,这便是著名的“5W”模式。“5W”模式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5W”模式是: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8]本文将在5W模式的基础上,对微信谣言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环境、受众和传播效果的特点进行分析。
(一)微信谣言传播具有随意性
微信谣言的传播者,包括造谣者和传谣者,在传播微信谣言时都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由于谣言来源于生活,可用于制造谣言的素材也随处可见,加之互联网时代上网的成本极低,微信账号易申请,消息易发布,所以造谣者可以轻松随意地捏造出许多谣言。如2016年造谣者捏造“2万吨西瓜流入全国各地,以致8人亡命”的谣言,其所配视频是2015年山东消费者在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西瓜后中毒的报道。在众多微信谣言的传播者中,有目的有预谋的人不在少数,但仅存在于造谣者中,传谣者一般都无目的,只是随手转发。因为与制造谣言相比,传播谣言的成本几乎为零。每个微信用户都可能成为谣言的传播者,要对这些传播者作出处罚也几乎是不可能的。转发的操作简单快捷且对自己也不会造成任何损失,所以当微信用户看到一则谣言时,即使不明真假,也会随意地转发传播这则消息。
(二)微信谣言传播内容呈现碎片化特征
微信谣言传播内容多元复杂,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首先,谣言传播的来源是碎片化的,微信谣言的内容可以来源于个人账户、微信公众平台和第三方软件。信息来源多元化,数量多而杂,很难被查清源头。其次,谣言传播的内容多种多样,包括食品安全类、诈骗类、人身安全类、科普养生类、突发事件类等等。如科普养生类的谣言“柠檬可以杀死癌细胞,比化疗强一万倍。”专家辟谣表示,柠檬水的确有抗癌的效果,但柠檬不能杀死癌细胞。“晚上吃苹果类似吃砒霜。”专家表示,苹果早吃晚吃都一样。还有类似“某食物可以治百病”的谣言,“心灵鸡汤”类的谣言、求助类谣言等各种各样的谣言存在。最后,谣言传播内容在传播的过程中也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主要是在传播过程中,各种信息产生碰撞而破碎,受众的不断转发,发表自己的意见,为谣言内容“添砖加瓦”,使得谣言内容逐渐发生异质性的变化。
(三)微信谣言在封闭的环境中传播
微信所涉及的传播方式有三种:好友之间传播、朋友圈传播、微信公共号传播。微信谣言传播路径同微信消息传播基本相同。大多数情况下微信谣言的源头是各种公众平台,用户之间的传播仅为助推力量。微信公众平台又分为服务号和订阅号两种。服务号的运营主体只能是组织,仅用于为用户提供便捷服务。服务号限制一个月只能推送4条信息,推送时用户会收到消息提醒,与普通微信好友差别不大。如中国建设银行推送的关于银行推出新服务、新活动的消息;商品店铺推送的店铺活动、商品价格优惠的消息等。订阅号的运营主体是组织或个人。订阅号可以每天推送一条消息,且被放在专门的“订阅号”分组中,推送消息时用户不会收到提醒。如用户“健康食疗专家”推送的保健养生、心理健康知识。由于服务号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服务,订阅号推送各种消息至用户,所以制造谣言的公众平台主要是订阅号。订阅号通常由账号主体自拟或通过第三方软件转载消息,许多谣言混杂其中,这是谣言出现的源头。然后当用户查阅订阅号后,选择分享转发至好友或者朋友圈,就完成了谣言的第一步扩散。这些用户的好友在看到用户发送或发表的消息后,继续进行二次转发传播。这样,通过层层关系网,谣言在微信中形成了“病毒式感染”。而这些过程都是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 微信谣言传播中谣言危害及对策(3):http://www.youerw.com/xinwen/lunwen_93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