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T是一种非侵入式医疗成像技术,它通过测量人体表面的电位来获知人体一部分的电导率变化或介电常数分布,进而重构出显示人体内部情况的图像。
EIT技术最早起源于1930年,当时的地质学家向地表层注入电流,然后测量出地表层的电压变化,通过地表层的不同的导电特性来推断地下矿藏分布情况[1]。
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的David B.Geselowitz首次发表了阻抗电磁理论。23116
1978年,世界上第一张阻抗图像由美国的Henderson和Webster制作出来。
上世纪80年代初,英国的Barber和Brown采用动态EIT成像获取了第一个前臂的阻抗层析图像[2][3]。
在90年代之后,EIT技术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论文网
90年代初,感应电流EIT由英国的I.L.Freeston和R.C.Tozer提出[4]。
2000年初,Tel Aviv 大学完成了一个8电极的EIT简携式检测系统,它能检测患者体内肺部电阻抗分布情况,帮助医生调节病人的药量[5]。
2008年,California大学和庆熙大学一起完成了一个多频数字化EIT系统,由于它运用了数字化技术,有提高运行速度和降低噪声的作用[6]。
目前,国外已经有三十多个关于EIT的研究小组成立,其中比较著名的有Oxford,Rensselaer,Sheffield等小组,并且每年EIT的国际研讨会都会在英国举办。
因为起步较晚,国内对于EIT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国内大约有10几个小组在进行EIT的研究工作,研究的方向主要的图像重构算法以及电极系统的改进。
2012年5月28日,第十三届EIT国际会议由英国EIT学会和天津大学联合主办,这是EIT学会第一次在中国召开EIT年会,这标志着我国的EIT研究有了一定的成果。
2013年12月20日,我国的思澜科技有限公司自行研发了EIT静态成像技术,为该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作出了贡献。 EIT的发展及其研究现状: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16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