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从1988年开始组织开展对蓝绿激光水下对潜通信技术的相关论证工作,在可见光水深遥测方面也不断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之后相继展开了水下光散射信道等方面的有关研究工作。上世纪90年代末期,独自立项对机载蓝绿激光水下通信系统进行了研究,这些相关研究大力推动了水下光通信技术的发展。国内的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先后开展了对水下激光通信的研究,并且在诸如系统设计、光器件的有源方向、设计光学滤波器、水下激光通信系统的信道特性等关键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其中一些特殊器件的综合性能指标已经能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李俊清(武汉船舶通信研究所),陈烽、陈良益(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等是我国较早研究蓝绿激光对潜通信光信道特性[7]的学者;杜竹峰、黄铁侠、卢益民(华中科技大学),张德琨、陈名松、敖发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对海水光信道的散射和吸收特性[7]及水下光斑进行了数值分析,研究了光斑分布情况以及海水散射对光能量的影响;由华中科技大学牵头组织了一次机载蓝绿光对潜通信的相关实验于1999年在南海某海域完成,该实验证实了在水下深度150m的范围实现激光通信的可能性。目前探索的趋向逐渐地转向将海水对光束的传输损耗与系统规划相结合考量的研究层面,虽然我国在蓝绿光对水下激光通信技术相关的研究起点较高,但是针对整体水下激光通信系统的研制和设计方面的工作则开始较晚。总的来说,我国在水下激光通信的探索研究水平还不是很高,依然存在着诸多难点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探索研究。
2、国外研究现状
激光对潜通信,是当今最高级最具发展潜力的对潜通信系统。作为激光通信大家族中最复杂最重要的一员,水下激光通信得到了各国的广泛关注与研究。早在1960年代中后期,一些发达国家便开始对水下激光通信技术进行相关研究工作。在过去十几年里,随着科技水平不断的发展各国在水下激光通信领域的研究工作相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最早开展水下激光技术探索研究的国家是美国,先后实施了多个与水下激光传输相关的布局规划。在1989-1991年期间对水下蓝绿激光通信技术和系统整体进行了后续的相关研究,在技术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工作。在1992年,实验证明在514nm,50Mbps用氩离子激光器操作的传输距离超过9米。
在1995年,LED基于理论分析UOWC在10Mbps条件下达到20米的传输距离和1Mbps条件下达到30米的传输距离。后来在2005年这项工作进行了延伸,其中不同的数据速率在不同的水下环境的理论分析表明其工作范围从小于10米到超过25米之间变化[8]。在迄今开展的大部分工作中,水下光通信链路距离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在2010年,使用高功率LED阵列在470nm和离散脉冲间隔调制的双向通信链路,实现了通信范围为50米的高数据速率传输[9]。
水下激光通信的发展国内外研究现状: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203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