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研究现状 >

网络舆情危机研究现状综述

时间:2018-10-15 21:09来源:毕业论文
1.网络舆情的定义随着专家学者们对网络舆情的研究依旧不断在更进,网络舆情的确切定义也在不断地完善。与此同时,各界学者对其也有各自的理解和代表性的观点。周如俊(2005)提
打赏

1.网络舆情的定义随着专家学者们对网络舆情的研究依旧不断在更进,网络舆情的确切定义也在不断地完善。与此同时,各界学者对其也有各自的理解和代表性的观点。周如俊(2005)提出了“网络舆情是现实社会中各领域在网络中的映射”[18]。最严格的界定是曾润喜(2009)提出“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19]。29065
综合上述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已有文献仅仅把研究视角局限在了社会公共舆论的层面,缺乏对舆情的本质层面上的探讨。
2.网络舆情与舆情论文网
网络舆情通常会与舆情的范围有所混淆。因此,研究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对界定网络舆情的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2.1舆情的概念
王来华(2003)根据生产、生活等社会客观情况,定义舆情为“国家决策主体对社会客观情况所持有的立场和观点”[14]。刘毅(2007)综合了各界学者现有的研究,提出了界定更严谨的定义:“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现实环境中,大多数人民群众对待社会事务和问题所表达出的情绪、思想、观点、意见的总和,是广大人民群体满足自身利益需要的一种诉求和表达的集中体现”[10]。
国外研究中,卢梭提出了公众意见(Public opinion)的概念。此外,Floyd Allport(1937)定义舆情为大多数人表达的建议或意见的集合 [26]。
2.2网络舆情和舆情的联系
高承实(2011)提出,网络舆情是舆情在互联网上的表达[3]。而徐晓日(2007)提出,网络舆情是舆情的其中一种形式,“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16]。
综合来看,网络舆情是舆情在互联网的映射。
2.3网络舆情和舆情的区别
王国华等(2011)认为,和舆情相比,网络舆情有其独特的优势。例如,网络舆情话题涉及许多方面:境内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等,表现形式通常为线下图文信息和影像视听资料等;线上互联网的发布与传播等[13]。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网络舆情不仅仅是舆情在网络中的映射,同时还具备舆情不具备的优点,如发布传播形式多样、方面快捷等。
3.网络舆情的特征
刘毅(2006)提出了,由于网络舆情有产生和传播的特殊性,因此其特点也极具包容性和广泛性 [9]。在此基础上,徐晓日(2007)认为,正是网络舆情的包容性,包含了网络上所有与事件相关的信息,因此它是不可预测的,并且经常在事件发生并且发布了之后,才得到了公众的关注[16]。
综合两位学者的观点,网络舆情体现着公民的主观态度,因此网络舆情还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与其包容性呼应。
4.网络舆情危机
姚胜楠(2012)提出,网络信息不对称和网络道德缺乏是造成网络舆情危机的主要原因[17]。丁菊玲(2011)认为,社会事件会在网络舆情危机产生过程中出现在网络上,然后大量的网民传播信息并且发表主观意见,出现了明显的思文和立场的碰撞,使得网络舆情越发敏感而尖锐,直到大量负面消息对利益相关者产生了危害。至此爆发了网络舆情危机[2]。
综上我们可以总结出,网络舆情危机并不等同于负面网络舆论,尽管其内容表现为负面的评价,一般是对事件的负面形象传播和扩散,但它是负面网络舆情大量积累后导致的产物。

(二)消费者购买意愿研究综述
    消费者购买意愿既对某种产品表现出了消费的可能性。Fishbein & Ajzen(1975)提出了把人们的意愿当作研究消费行为方式的变量。这也是本文将购买意愿作为了研究对象的原因,它既预测了消费者的行为,还对企业掌握负面网络舆情起了关键的作用。 网络舆情危机研究现状综述: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24155.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