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研究现状 >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

时间:2019-03-10 19:45来源:毕业论文
锂离子电池诞生于1991年[4],对它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是在锂电池基础上经过不断发展而来的锂离子嵌入式电池。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存在有插层化合物或硫化物与金属锂组成锂

锂离子电池诞生于1991年[4],对它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是在锂电池基础上经过不断发展而来的锂离子嵌入式电池。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存在有插层化合物或硫化物与金属锂组成锂电池的新闻,可是由于锂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以金属锂枝晶的形式沉积,如果锂枝晶在充放电过程中不断生长,会刺破隔膜,导致电池内部的短路,以致引发爆炸等事故。因此以锂作负极的锂二次电池在当时难以实现商业化。在1980年,M.Armand等在二次电池中,使用嵌锂化合物代替金属锂负极,“摇椅式电池”的新概念由此而来,嵌锂电势低的LiyMnYm层间化合物被用来代替金属负极,AzBw化合物具有高嵌锂电势做为正极,制成了不含金属锂的二次锂电池[5]。在1987年,Auburn等构思出了PC丨LiCoO2和MO2丨LiPF6与锂离子电池类似的设计。33718
    在1990年,SONY公司研制成以碳材料为负极能够商品化的的二次锂电池,Li1-xCoO2(或Li1-xYO2)作为正极,Y是过渡金属(例如Ni、Mn),此电池的负极材料是能够插锂的焦炭,并且第一次提出“锂离子电池”这个概念[5]。
    近来锂离子电池发展快速,与新材料的不断开发与应用分不开,近些年来,锂离子电池技术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已经成为电子新产品(通讯类)的主要能源之一[5]。
    相应地,全世界研究者的努力朝向具有功率,能量,成本,寿命,可靠性和安全性方面的性能更高的材料的电池组件[6]。论文网
为了达到这一个目标,研究者努力的方向主要是两个。一是寻求更安全及可靠的电解质体系;二是寻求容量高但成本更低的正极和负极材料 [6]。
参考文献
[1] 甘雄. 锂离子电池研究文献分析[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4, 10(2): 105-107.
[2] 朱冠楠, 王英, 黄晨东. 车用动力电池材料的研究分析[J]. 上海汽车, 2014 (8): 54-58.
[3] 赵健, 杨文芝, 赵佳明. 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开发[J]. 电池工业, 2005, 5(1): 31-36.
[4] Brandt K.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lithium batteries[J]. Solid State Ionics, 1994, 69(3): 173-183.
[5] 程新群. 化学电源[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6] Scrosati B, Garche J. Lithium batteries: Status, prospects and future[J].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10, 195(9): 2419-2430.
[7] 陆君. 锂离子电池正负极纳米材料的合成和性能研究[D]. 清华大学, 2013.
[8] 王玲, 高朋召, 李冬云, 黄诗婷, 肖汉宁.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 硅酸盐通报, 2013, 32(1): 77-84.
[9] 李恒, 张丽鹏, 于先进.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 硅酸盐通报, 2012, 31(6): 1486-1490.
[10] Akimoto J, Gotoh Y, Oosawa Y. Synthesis and structure refinement of LiCoO2 single crystals[J]. Journal of Solid State Chemistry, 1998, 141(1): 298-302.
[11] 杨琪.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锰酸锂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 大连理工大学, 2013.
[12] 伍斌.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0.8Co0.15Al0.05O2的合成与改性[D]. 中南大学, 2011.
[13] 王健.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0.8Co0.15Al0.05O2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昆明理工大学, 2013.
[14] 梁伟. 正极材料LiNi0.8Co0.15Al0.05O2的制备与表征[D]. 中南大学, 2013.
[15] Han C J, Yoon J H, Cho W I, et al.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LiNi0.8Co0.2− xAlxO2 prepared by a sol–gel method[J].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04, 136(1): 132-138.
[16] Hwang I, Lee C W, Kim J C, et al. Particle size effect of Ni-rich cathode materials on lithium ion battery performance[J]. 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2012, 47(1): 73-78
[17] Ju S H, Jang H C, Kang Y C. Al-doped Ni-rich cathode powders prepared from the precursor powders with fine size and spherical shape[J].Electrochimica acta, 2007, 52(25): 7286-7292.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30970.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