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弹性的概念学术界对“心理弹性”有着各种各样的表述,美国学者Block在1971最早提出“心理弹性”的概念,对于“Resilience”的中文翻译有很多种,比如“复原力”“心理韧性”“抗逆力”等,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在国内大多数研究中都采用“心理弹性”的译法,本研究也采用这一译法,译作“心理弹性”。对于心理弹性的概念界定众说纷云,但至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总体来说上都有三种倾向:“第一、定义为一种内在的品质,即个体在面临困难、挫折或压力时能很快恢复并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一种内在的特质或能力;第二、看作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注重强调个体与环境的互动;第三、是一种结果性定义,即是个体经历创伤后产生的适应性结果”[13]。51679
在国内,朱森楠学者对于心理弹性的的定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将心理弹性表述为:“个体获取朝正向目标的能力、历程或结果,是在内外压力处境下,激发自身的潜在认知、能力或心理特质,运用内外资源进行积极修补、调适机制的过程”[14]。
2心理弹性的测量
心理弹性水平主要是通过量表来测量,很多学者致力于编制心理弹性的量表,以下列出几种比较常用的心理弹性量表:
(1)成人心理弹性量表
该量表由挪威学者Fribourg等人(2003)编制,该量表由6个维度组成,分别是自我效能(包括自我觉知和将来计划)、家庭凝聚力、组织风格、社会资源和社交能力,采用7点计分,包含33个题目。杨立状2008年对该量表进行了翻译和修订,以大学生为被试进行了试测,编制出了符合中国大学生的成人心理弹性量表[15]。
(2)自我弹性量表(Ego Resilience Seale)
Jack Block从“心理弹性是一种人格特质”的观点出发,于1996年编制了该量表,题目设计的比较简单,题量也少,总共14个题项,所以可与其他人格量表一起使用,该问卷最初用来评价生活在战争地带的个体的心理弹性,计分方法采用1-4计分法。
(3)Connor一Davidson弹性量表
Connor和Davidson(2003)编制了复原力量表(CD—RISC)[16],于肖楠在对该量表进行修订的过程中发现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中文版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通过对该问卷进行验证性分析,发现该问卷美国测量结果中得出的5因素结构如果以中国人为研究对象论文网,得不出相同的研究结论,对其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于肖楠博士总结出符合中国人的3因素结构,三个维度分别是坚韧(第5、6、9、10、15、16、17、18、20、21、23、24、25项)自强(第1、3、4、8、13、19、22项)和乐观(第2、7、11、12项),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并表明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适合中国人群,值得推广使用[17][18],本研究采用该量表进行施测。
自我接纳与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
经查阅文献发现,对于专门研究自我接纳与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不多,研究对象大都集中在某一特殊群体,以下是近年来有关自我接纳与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笔者对几种研究进行了总结。
白雪(2012)对技校大学生自我接纳与心理弹性的关系做了研究,并提出了团体干预的方案,她以技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整体分层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800份,收取有效问卷734份,采用丛中、高文凤编制的自我接纳问卷和胡月琴、甘怡群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中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得出两点结论:一、自我接纳及自我接纳、自我评价两个维度都与心理弹性都成十分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心理弹性及其各维度与自我接纳成十分显著的正相关[6];二、自我接纳对心理弹性有正向预测作用。谢钧润(2013)以入伍的新兵为研究对象,对651名经过新训应激后的成长之后的新兵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他们自我接纳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发现,新兵新训期间的正性情绪、心理弹性、自我接纳、应激程度与应激后成长存在密切联系,且正性情绪和心理弹性是新兵新训应激后成长的重要预测因素[19]。秦润(2012)以河北石家庄某军校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丛中、高文凤编制的自我接纳问卷和河北师范大学学生自编的心理复原力量表,调查结果显示,自我接纳和心理复原力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自我接纳在家庭功能和心理复原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20]。张松梅(2012)在研究中以某中职学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同样采用了丛中、高文凤编制的自我接纳问卷,心理弹性量表选用的则是胡月琴、甘怡群自编的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研究结果自我接纳和心理弹性均对手机依赖具有负向预测作用,但并未提到自我接纳与心理弹性之间具有怎样的相关关系。 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55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