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路内停车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已经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在路内停车规划与管理上,梅振宇、陈俊、王炜提出了城市路内停车宏观比例优化模型[6]和城市路内停车设置规模非线性优化模型[7];陈俊、张辉等人提出了基于供需平衡的城市路内停车合理规模分析模型[8];潘长发、曹国华研究了城市道路内停车泊位设置标准编制问题[9]。王羲、黄富民等人还提出了对路内停车泊位规划、建设、管理和评价一体化、周期化和制度化的建议[10]。
路内停车对动态交通的影响方面,郭高伟、高自友等人研究了路内停车对非机动车交通行为的影响,提出有效流量概念描述越线行为发生概率同非机动车流量间的关系[11]。葛兴、姜波等人探讨了路内停车对路段交通流产生阻碍造成的延误,建立了相应的延误影响模型[12];陈峻、王炜等以无机、非分隔带城市次干道为研究对象,建立设置路内停车带前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车速、车流饱和度之间的关系模型[13]。
在路内停车设置与管理上,值得推荐的是香港。其主要措施包括:对中心区的停车需求进行限制,特别是控制路内停车;对全港的路内停车位全部采用咪表管理,控制停车时间,提高使用效率;路外停车场和路内停车统一由政府的运输署宏观调控(包括规划、制定收费价格、对承包商监控等),然后再分别承包给私人经营,取得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秩序良好的效果,有效控制了车辆的增长和使用,抑制了中心区内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同时,路外停车场的经营取得良好的效益,社会参与积极性高。另外,广州、杭州、上海、北京等城市也进行了路内停车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路内停车定价上,安实等建立企业管理模式下的两层优化非线性决策分析模型[14],给出了企业管理模式下的中国城市路内停车定价方法;同济大学晏克非等人完成了“上海市中心区机动车停车管理与对策研究报告”。 路内停车国内外的研究现状(2):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5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