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就业能力的概念
在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是由郑晓明首次明确提出的。郑晓明(2002)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指的是毕业生多种能力的集合,而不是单纯指某一能力,它是通过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21(3).]]。
张波、肖俊涛、陆海杰、吴海霞、朱琦(2009)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指的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张波,肖俊涛,陆海杰等.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因素[J].考试周刊,2009 (35)。]]。在概念上,他们引用了瑞士学者 M• L•戈德斯密德教授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其中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和应聘能力等 [10]。
朱新秤(2009)指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大学生成功获得工作、保持工作及转换工作时所具有的知识、技能及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朱新秤.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高教探索,2009(4).]]。
(2)就业能力的构成
在我国,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在近10年左右才开始逐渐多了起来 [3]。
赵颂平(2004)将就业能力定义为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它的构成具有五个维度:面向“后单位时代”的素质型就业能力、面向信息时代的持久性就业能力、面向市场经济的技能性就业能力、面向人才市场的竞争型求职能力以及适应学分制时代的职业规划能力[[[]赵颂平,赵莉.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8(21).]]。汪怿(2005)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分为适应变化、不断学习的个体管理技能;数理运算、解决问题的基础技能以及与他人协同工作的团队工作技能等三个部分 [[[]杨凤娇.金融危机视角下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与汪怿的观点相似,谢志远(2005)指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实践后获得的工作能力,包括保持工作以及晋升的能力,他认为就业能力由基础性能力、专业性能力和差异性能力三个方面组成[13]。
从上述的学者观点看出,国内外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已经很多了,但是综合来说,这些研究成果有很多关于概念的界定,而对就业能力的实践层面及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差异等问题的研究相对而言较少。因此,本文旨在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并针对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差异等问题提出有效地提升就业能力的措施。
大学生就业能力国内外研究现状(2):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89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