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信阳民歌的发展
信阳民歌历史久远,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当中的《桃夭》、《有梅》、《扬之水》、《行露》等都产生于信阳地区。受汉魏南北朝相和歌的影响,信阳部分县城的田歌、花鼓唱、灯歌、锣鼓唱、礼仪歌等仍保留了相和歌的表现形式。热闹的花伞舞、花篮唱、花扇舞的表演也明显有唐朝歌舞的元素融入在其中。曲艺、戏曲在宋元时期不断兴起,这也使得信阳民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戏曲、曲艺的影响。到明清时期信阳民间乐班数量惊人,到清朝中晚期更是达到了一人唱百十人应的盛况。这不仅是信阳民歌历史久远的有力证据也是信阳民歌世代相传,传唱不息的真实写照,也体现了信阳人民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
信阳民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从单纯的表达情感,反映生活到发出反抗斗争的呐喊。国内战争期间,在的领导下信阳人民不畏艰难险阻,始终坚持和一条战线为革命斗争,期间创作出了《长工歌》、《穷人调》等这一类鼓舞人民前进的作品。随着红军队伍的的不断壮大,又创作出《红旗插遍大别山》、《红四南下胜利歌》 、《反围剿歌》等许多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的作品。闻名全国的《八月桂花遍地开》便是当时信阳地区商城县人王雾初根据《八段锦》改编而成的,后经过红四军的传唱而唱响全国的。
新中国建立初期,祖国步入发展的新时期,五彩缤纷的《花伞》、争芳斗艳的《花挑》,精美小巧的《三把伞》、热闹非凡的《围灯》,风趣诙谐的《丰收乐》以及悦耳动听的山歌,美妙的民间歌舞受到全国的喜爱,为中央领导演出也好评如潮。
八九十年代,新民歌创作得到响应,涌现了一大批新民歌,并多次在大型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一部分特别优秀的作品,甚至通过国际频道对国外播放。信阳政府乘胜追击加紧宣传如:音乐主题片《歌乡行》以及《情满大别山》电视专题片。近年来,信阳民歌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中央和政府的极度重视,民歌演唱者参加了《民歌中国》以及《重访大别山》的录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信阳民歌。相信在新的形势下信阳民歌定会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突破,取得更好的成果。
二、信阳民歌艺术特点
(一)信阳民歌的音乐特点
1、结构特点
信阳民歌的句式结构呈现出以四句式为主,三五优尔七句和多句式为辅,多种句式并存的整体格局,结构规整,有规律可循。偶数句结构在号子与小调中运用广泛。以五句体为标志的山歌,结构较为自由,富有戏剧性。(例:信阳民歌“车水歌”)
淮河以南和淮河以北的信阳民歌的结构都是四句式为占大部分,不同的是:淮河以南地区受长江流域的影响,三五句及多句式占次要地位,结构规模较小却不失整齐对称,商城民歌《一朵茉莉花》便是其中的代表。淮河以北地区则受到黄河流域的曲体影响,多种句式为占次要地位,规模较大,结构比淮河以南的复杂。
四句式结构的民歌有:《对歌》,《四季相思》、《采茶调》等。
五句式结构的民歌有:《腊花调》《五句联》《慢赶牛》等。
多句式结构的民歌有:《饮酒令》、《十磨》等。多句体结构冲破了句式束缚,用韵自由,章法多变,美不胜收。 浅谈信阳民歌的艺术特点(2):http://www.youerw.com/yinyue/lunwen_17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