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形成于上古时期,《诗经》中的《国风》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500多年间的北方民歌,陕北民歌历经多个朝代的不断演变,逐渐发展和兴盛起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民间艺人千百年不断的改善和传播,大概可以分为三类:号子、信天游和小调[4]。从广义上说,陕北民歌是在全国范围内传播的。从狭义上说,它以陕北为中心,在其周边省区广泛传播,随着现代传媒、通讯、交通的发达,陕北民歌的传播有了更为便捷的途径和方法。2009年10月份西安音乐学院举办了陕北民歌全国学术研讨会,就是为了让陕北民歌在全国范围得到更为广泛的流传,对陕北民歌的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一首陕北信天游,它旋律优美、高亢悠扬,是信天。信天游的曲调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上句比较开放,音区较高,音乐跨度较大,下句比较收拢,旋律曲折下行,表现出叙事性的特点[5],在这首民歌里面表现的明显。
(二)创作分析
一般的陕北民歌都是在群众中间产生,或是描述劳动人民生产劳作过程,或者是男女爱情的表达,都是由人们口头相传,对人们生活片段的描写,《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创作背景和一些常见的陕北民歌有所不同,是我国音乐家关鹤岩和他的创作组共同创作而成。
1971年,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那个年代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很多文学创作都被遏制,在当时除了几首歌颂社会主义的歌曲能被传唱之外,其它都被列为禁唱,在这种情况下,中央电台领导就建议陕西人民电台整理出几首陕甘革命歌曲,因此,音乐家关鹤岩带领创作组深入陕北访谈、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当地民歌的收集整理。
作曲者刘烽回忆说:“这首歌用了两首民歌素材,是大家共同选定的。一首是陕北《信天游》,一首是《十八姐担水》。我把《信天游》的节拍,改变成二分之二,使它的气息更悠长,更舒展;并运用调式转调手法,把上下句的单乐段,变为一个比较完整的段落。《十八姐担水》在结构上基本没变,只作了音的调整和中间加了间奏。”一首40余年经久不衰的红色歌曲就这样产生了。
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艺术特征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陕北民歌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之一,它曲调优美、旋律悠扬,有着浓重的地方色彩,它真实的表达了陕北人民对的热爱和拥护,歌曲淳朴无华,乡土气息浓郁,体现了人情美、意境美和形式美,这首陕北民歌流传40余年,深受大家的喜爱和追捧,足以证明它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很有潜力的。
(一)曲式特点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采用ABA三段体的曲式结构。这首歌曲情绪热烈、宽广,歌曲节奏比较自由,四拍子、两拍子相互交替变换,属于民族优尔声D商调式。曲式为兼具三部曲式的变奏曲式,歌曲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我们来看第一部分:前奏,主题和主题变奏I(第一段和第二段)
看这首民歌的前奏部分:
全曲的引子,也就是前奏是一段悠扬、开阔的葫芦丝独奏,让人联想起黄土高原的辽阔宽广、美丽豁达的自然风光,引出第一段高亢、自由的散板,整个旋律中充满着对未来的向往之情。
第二部分:简短的间奏,变奏II(分节歌反复)和间奏、变奏III(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
在第二段中,音乐快速、热烈,激越明快的音调与前段形成对比,采用叙事型手法,更能让人们在听这首歌的同时想象到歌中所描述道的画面,让人的情绪很容易的投入到其中,随着音乐的律动进入到歌曲所表达的意境当中,更能感染人的情绪。 浅谈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艺术特征(2):http://www.youerw.com/yinyue/lunwen_1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