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音乐舞蹈论文 >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艺术特征(4)

时间:2017-01-04 18:52来源:毕业论文
(三)和声创作方面的创新 在乐曲中的很多地方,贝多芬为了创作出不同寻常的效果,使用了等音转调的方法,例如,在第一乐章的133-136小节,乐曲在


    (三)和声创作方面的创新
    在乐曲中的很多地方,贝多芬为了创作出不同寻常的效果,使用了等音转调的方法,例如,在第一乐章的133-136小节,乐曲在g小调上开始,后来又运用减七和弦的等音转换,转到了e小调,增加了乐曲悲剧的气氛和激烈的冲突。而且在使用等音转调之外,还运用了大量的不协和音,例如,在第一乐章展开部的主题中,极不和谐的小二度音的反复出现,增添了音乐的悲怆色彩,使音乐更加具有表现力,体现了贝多芬不屈服于命运的压迫,顽强反抗的坚强意志。
     (四)节奏方面的创新
    贝多芬为了使音乐的发展拥有更加强大的动力,频繁的变换了乐曲的节奏,例如在第十小节,与前面的引子部分的沉着、缓慢的节奏形成鲜明对比的,半音阶的急剧下行,一举突破了悲剧性的阴郁,使音乐获得了新的发展。在引子结束之后,快板节奏的突然进入,让人们如同沉浸在兴奋、激烈的暴风雨之中,表现出了乐曲如交响乐般华丽灿烂的性格,使乐曲具有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气势。并且曲中使用了大量的切分、休止、附点的节奏,造成了充满动力性和不平衡感的效果,使作品的感染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例如:引子部分中的附点节奏,如同敲门声一般,声声扣人心弦,而休止符的停顿,使内在的紧张度得到了增长,但是我们仍然能感觉到一种隐藏在内心的脉动,它是对潜力的一种压抑,也是一种等待和酝酿,酝酿着作品内在的爆炸力。
四、《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重要历史地位
    《悲怆奏鸣曲》可以说在贝多芬优秀钢琴曲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是无可争议的,它不仅仅是在内容上有着杰出的优点,而且在把宏伟与简练相结合的形式上也有其卓越的长处。
    《悲怆奏鸣曲》具有贝多芬初期作品独特的音乐风格,它的音调庄严、情绪激昂、感情崇高,它不是作者痛苦的经验,而是作者对经验的苦心探求,是一首真正的诗篇。“贝多芬提高了音乐作品的戏剧性,使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且在这部作品中探索和发展了钢琴奏鸣曲的新道路、新形式”。[3]
    《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从整体上来说,风格较为庄严、肃穆、压抑、悲壮、崇高、昂扬,在此乐章中,他突破了古典主义的束缚,通过大胆的革新,使该作品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使作品既有压抑和痛苦的悲怆情结,又有暴风雨般的冲击力,充满了激情昂扬的斗志,给予了人们无穷的信心和力量。它是作者多种感情碰撞之下的产物,如真挚的友情,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命运的激愤之情和对青春的哀伤之情,这些感情使他陷入了经常的悲剧情绪中,但同时又让作者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渴望。
    对于《悲怆奏鸣曲》的论述是比较多的,当然也不乏争论和矛盾,兰兹曾嘲笑说它弹多了会生厌,认为终曲回旋曲与整曲相比显得太戏谑、太幼稚,然而,他也发现“老 实说,这是绝妙的”。而乌辽贝舍夫则认为,《悲怆奏鸣曲》“从头至尾是杰作、是趣、旋律和表达的杰作。”安•鲁宾斯坦曾高度评价《悲怆奏鸣曲》,但是他认为它的名称只 适合于开始的和弦,“因为它的总的特性是充满了运动,更多的戏剧性”。[3]罗曼•罗兰关于《悲怆奏鸣曲》的论述是很有价值的,他在其中看到了“真正富有感情的戏剧场面的贝多芬式对话”,他同时指出奏鸣曲的形式有某种舞台性,其中“演奏过分的显露。”“《悲怆》的成功,正如作品本身一样,带有某种演戏般的特点,从莫舍列斯的叙述中可以得知,赞成和反对这首奏鸣曲的争论就像关于某一歌剧似的激烈起来。显然,对于这种状况的胜利,贝多芬是不满意的,他不希望恢复它”。[4] 也有许多人因为奏鸣曲的名称制造了一种对它抱有成见的态度,当然,作者的标题来自于他的构思,而不是随便的给音乐加一点份量。“悲怆”这个词汇,对于当时的贝多芬来说只是表露他明确意识的一个化身,说明他已经有了他自己所认定的一个方向。然而,他这一时期的情感只是他创作初期的感情,和他后期的强烈、动人、凄惶、深刻的感情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史科托把这首曲子与他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互相比较,指出两者之间存在有共同的“青春的哀伤感”。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艺术特征(4):http://www.youerw.com/yinyue/lunwen_1800.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