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出发,在对黄士陵进行系统梳理后,尝试从已有的艺术基础和掌握的信息出发,通过大师艺术风格之间的对比,深挖背后的原因,希望尽量还原一个艺术家之所以创造出如此艺术风格,之所以有如此人生轨迹的来龙去脉。
相对于其他大家,人们对于黄士陵的研究是匮乏的,且如今获取信息的便捷程度相比旧时已不可同日而语,更加方便资料的搜索、整理。同时在如今金本位的世界中,社会浮躁不堪,国家一直在倡导“工匠精神”,在此背景下,我想从自身的文化产业管理“广泛性”的角度出发,再一次系统地挖掘黄士陵的艺术,不仅可以再一次感悟这位大师,而且希望读此拙作者都可以“心远地自偏”,得一时心灵之安定。
(二) 课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 课题的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2. 课题的发展研究
(三)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目前前辈们对于黄士陵的研究著作很丰富,这部分资料是本文来源的最核心部分。当然不是简单的整合,而是在前辈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出发点,重新审视黄士陵的艺术。
2. 个案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法:黄士陵艺术具体体现在一个个作品上,其中尤以典型作品为重,所以本文从黄士陵的具体作品出发,深入剖析其艺术特点。
3. 调查法
调查法:本文从理论出发实地走访黄士陵主要生活的地方,通过实地调查,结合自己篆刻体验,展现黄士陵的伟大之处。
二. 黄士陵生平及交友概况
(一) 黄士陵生平概况
黄士陵(1849-1908),字牧甫(一作穆甫、穆父),号倦叟,别号黟山人、黟山病叟、倦叟、倦游窠主,先后又有蜗篆居、延清芬室等斋号。 黄士陵生于安徽黟县一户书香人家,自幼深受父亲影响,八九岁时便开始刻印,后太平军战乱,父母相继逝去,为了生计,二十岁的黄士陵离开了家乡到了南昌(注:黄士陵赴南昌的确切时间,现在学界仍有分歧,在此选用代表性说法),在南昌做过一段时间照相馆店员,后又去胞弟厚甫所开的画像馆帮忙。48岁时的黄士陵回顾自己青年时代,感慨万分,在印面为“末技游食之民”的印章上刻下“陵少造寇扰,未尝学问,即壮失怙恃,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计,溷迹市井十余年,旋复失业,湖海飘零,籍兹末技以糊口。今老矣,将抱此以终矣。刻是印以志愧焉”。 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黄士陵在南昌的这段岁月中,坚持艺术创作,这厚积薄发的不断积累使黄士陵遇到江西学政汪鸣銮后,汪鸣銮对其极为赏识,并为他四处延誉推荐。这为后来南下广州,得吴大瀓、张之洞帮助间接打下了基础。
光绪七年(1881)冬,黄士陵初抵广州,在广州的最初日子里,黄士陵无依无靠,后凭借自己日益精湛的技艺逐渐在广州立足了下来,而在此期间。
黄士陵逐渐受到了岭南文人们的认可和欢迎,并得到举荐的机会得以赴京入国子监学习金石学,而此时距离来广州已接近四年。黄士陵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赴京,在北京学习的三年里,接触了大量的鼎彝瓦甓,黄士陵眼界大开,自己的篆刻技艺得到进一步提升。从北京离开后,黄士陵回乡做了短暂的停留,越年春便再次南下广州。这次在广州一待就是十四年,此期间是创作的高峰期,也是形成自己艺术特点的时期。因为黄士陵艺术对岭南艺坛产生了极深的印象,所以“黟山派”又被世人成为“粤派”。在艺术如日方中的时候,离开家乡漂泊了几十年的黄士陵有了归隐的心态。光绪三十年(1904),黄士陵返回黟县,在家乡寄情山水的同时保持着对艺术的执着,酷暑严寒未尝暂废。随着年岁的增长,身体日衰,于光绪三十五年(1909)因病仙逝,享年才61岁。 黄士陵的书画篆刻艺术(3):http://www.youerw.com/yishu/lunwen_80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