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来书法家强调多读帖、多观摩,从他人的作品中汲取养分和灵感,同题创
3 陈恩维《创作、批评与传播---论建安同题共作的三重功能》,《中国文学研究》,2004
年,第 4 期,第 39 页
4 陈江平《同题写作的现实及其形态》,《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1998 年,第 1、2 期, 第 63 页
作更是如此。同题创作限定了内容,创作者需从笔法技法入手,笔法技法不是一 蹴而就的,是日积月累而成的,这与创作者的师从、经历有关,更离不开悟性和 心性。书法创作的“笔性”与书法家的“心性”是有关联的。心性好、有才气和 情致的书法家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其作品自然超妙入神,个性突出,风格鲜明。
智永草书千字文
3《古诗十九首》————明代书法同题创作的一个命题
明初书坛看似不寂寞,但是都以书法见解平庸的帝王之马首是瞻,台阁体充 斥朝野,实际上很寥落,这种情况到明代中期有所改变。“吴门书派”第一代书 家突破赵孟的妍媚书风,抨击台阁体的束缚,师法晋唐和宋人书法,在对前人传 统进行重新的梳理和学习后,形成新的书风追求。第二代书家代表是“吴门四家”, 他们的成就及影响标志着吴门书派进入了繁盛阶段,推动了《古诗十九首》在书 法史上的发展。
3。1《古诗十九首》内容、简析、文学史的成就
《古诗十九首》是古代诗歌中的经典,最早出现于南朝萧统编辑的我国现存 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中,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重要标志,抒发了人 生最基本、最普遍的情感和思绪,内容大致为三类:男女离别的孤独,仕途失意 的苦闷,生命意识的觉醒。其艺术风格对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产生影响。刘勰 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其“天衣无缝,一字 千金”。诗史认为其是五言古诗之权舆,如明王世贞《艺苑卮言》称“(十九首) 谈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词婉旨,遂足并驾,是千古五言之祖”。陆时雍《古 诗镜》则云:“(十九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 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对中国诗歌发展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在中国诗歌 史上的重要地位。
3。2 明代吴门三家《古诗十九首》创作比较
明代中期以后,书法摆脱台阁体的统治,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台阁体是应 试需要,而吴门书家不受宫廷束缚,创作自由。书法活动中心由官僚集中的北京 转为商业繁荣的苏南,主要集中在苏州,并以吴门书派的出现为标志。吴门书派 又以祝允明等人为代表的阶段达到高潮 入他们深厚的文化学养与疏放的艺术个性,适应了当时的审美需要,打破了明代 初期以来表面繁荣而实质虚空的书坛局面,成为明代中期书法发展的主流。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3。2。1 祝允明
祝允明(1460 年—1526 年),字希哲,因右手拇指旁天生一小指,故自号 枝山,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因其天资聪颖,与徐祯卿、唐寅、文徵明并称为 “吴中四才子”。祝允明专工书法,尤擅狂草,狂草深得张旭、怀素笔意,变化 莫测,结体横向取势,兼用中锋、偏锋,出锋果断,刚健豪放,长卷挥洒,一气 呵成。行草风格鲜明,却又变化多端,蕴含章草深穆古雅的意境、王羲之矫健妍 美的笔法、张旭雄奇诡异的意态、怀素奔放狂纵的气势,以黄庭坚纵横奇法为己 法,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王澍赞其:“有明书家林立,莫不 《古诗十九首》为例研究明代行草书的同题创作现象(3):http://www.youerw.com/yishu/lunwen_83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