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傅山的世界》,白谦慎著,三联书店,2006 年版。
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徵仲、 祝希哲置之眼角。”10随后又道:“余十七岁时学书,初学颜鲁公《多宝塔》,稍去而之钟、王, 得其皮耳,更二十年学宋人,乃得其解处。”11董其昌最初是从唐人入手,后学钟、王楷书,他们 两人都是帖学始祖,董其昌后来在书学上提出“崇帖抑碑”的观点定是在临古时深受了二人影 响。
董其昌对于临古的讨论,大多都是临习古人的优秀书迹,并在有感之际加以记录。这些 在他的书迹、书论、题跋、随笔中都可以看出董其昌临古观的创新之处。 本文拟对他临古方 面的两个创新观念进行阐述,在本章的第二、三节将会分别论述。
3。2 临古观之一——临古探源
就临古探其源这个观点,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对其有进行过论述:“若不知师 资传授,则未可以乎画画。”12在董其昌的绘画理论中也有所体现,他认为要须蕴酿古法。落笔 之顷,各有师承。他对于临习古迹要了解作者的师承关系以及渊源的这些观点,在绘画和书法 临古上有着极其相似的默契,都是强调临古必须要从最根本做起,并且都要求在临书开始之前, 必须要对所临书迹的历史及渊源有着清楚的了解——“欲临古,需先探原”。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QQ752018766-
书法上,他在《容台别集》卷五中提到“赵吴兴大近唐人,苏长公天骨俊逸,是晋宋间规格 也。学书者能辨此,方可执笔临摹,不则纸成堆,笔成冢,终落狐禅耳。”13其中我们可以看出董 其昌的临古观以及对那些对自身实践的作品其源头及师承不了解就妄自一味拟古的人的批 判。理论必须要与实践相结合,董其昌在则很好的阐释了这一恒古不变的原理,如在临习钟繇 (151--230)时应该先从隶书入手;李邕(678--747)渊源于王献之(344--388)的《辞中书令帖》; 颜真卿(709--785)则也是得笔于王献之;柳公权(778--865)的小楷则是源于王羲之的《画像 赞》;赵孟頫的正书也是由钟绍京的书法中得来等等。
董其昌临古观及其影响(4):http://www.youerw.com/yishu/lunwen_86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