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景观基因
起源与内涵
景观基因起源于文化基因,被广泛称之为“摹因”(Meme),最早由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在《牛津英语字典》中,Meme被定义为文化的基本单位,以非遗传的手法,往往是以模仿的手法进行传递,这种传递的行为方式类似于生物基因作用于生物进化的方式[9]。
景观基因的概念主要提供对传统景观文化特征不同的观察和研究方法,尤其注重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进行观察。其核心就是运用生物学理论中的基因分析方法对聚落的文化特征进行多方位的分析。景观基因实质就是这些传统景观中文化基因/要素的外在表现形式,也就是信息记忆的载体。
另外一种较为大众所接受的关于景观基因的说法,则是对前一种景观基因说法的深化,即“景观基因是从文化视角对传统聚落的立体解构”,其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广泛,可以是文本、图形,也可以是科学的指标要素体系[10]。
传播与表现
从1976年道金斯提出“Meme”以来,人们对这种非遗传的传递方式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在1925年,索尔(Carl。O。Sauer)(美国地理学家)在《景观的形态》一文中提出了“文化景观”,即非自然景观的,人类产生的活动形态。
学者们根据景观传递的方式提出景观基因。随着深度和广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景观基因已经初步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受到景观基因学说的积极影响,许多学者在研究聚落的的过程中,借鉴了生物基因分析法,在对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开发、区划、特征识别等方面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文献综述
在进行景观基因理论体系的分析归纳中,通常采用一种类似生物基因的图谱。图解区域的多维属性,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分析、推测及至预测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提取区域内具有历史性文化特征信息的空间图景。在乡村保护与开发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不断有中国学者开始将其与实际案例结合,尤其是在探索江浙、湖南等地区的乡村转型中[11]。
图2。1 景观基因理论的研究方法(自绘)
3 现代农村发展下的农村景观形态
3。1 农村转型的历史性及现代农村的发展模式
农村转型的历史性
农业社会体系里,土地是人最基本的生存资源。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土地制度的变革,以此引发一系列农业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在社会生产力极度匮乏的原始时代的,人们实行土地共有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观念的变化,氏族占有土地,土地形式继而发生转变,井田制开始普及;一直到封建社会以后,随着社会体系的改变,地主成为土地的最大占有者,土地制度转型成为庄田制。建国以来,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土地制度频繁变革,社会观念也随之而变化,每一次变革都将对农村形态提出转型的要求,尤其近几年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审美情趣多元化发展,农村的继续发展必然面临多元化的转型。村落的空间形态体现了空间参与者的心理和行为活动的需求,沙里宁曾言:“给我看你的城市,我便能说出你的人民在精神上追求什么。”[12]
图3。1 近年来政府关于农村出台政策(自绘)
我国农村的转型主要有四种类型:旅游、外资为主导的苏南模式,个体、私营为主导的温州模式,工业化、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珠江模式,传统产业为主导的晋江模式。在强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下,旅游为主的农村转型方式成为的当下热门话题。在以旅游为主的农村转型中,以经营形态和功能性质划分,常见分类为农家乐(包含乡村农家、土菜馆、民俗风情等),主题农庄(包含休闲观光、温泉、科普教育、度假村等)、生态园(包括养殖园、采摘园、观光园等)。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QQ752018766- 美丽农村在现代转型中对传统景观基因的重塑乌镇横港村为例(3):http://www.youerw.com/yishu/lunwen_93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