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对成人急性共同性内斜视进行回顾性研究,获取诊断。治疗的共性。方法对成人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病人15例进行内直肌徙后的调整缝线手术,术后常规进行1~2周同视机训练,收集资料,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看远斜度大于看近。(2)实际手术量比共同性内斜大。(3)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好。(4)大论文网部分病人复视消失。(5)内直肌止端靠前。结论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大部分可通过手术矫正达到复视消失。功能治愈的目的,手术量的计算与其他共同性内斜视不同。
[关键字成人急性共同性内斜视;调整缝线;功能治愈;手术量
Clinicobservationofadultacutecomitantesotropi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adultacutecomitantesotropia。Obtaintheintercommunityofdiagnosisandtreatment。MethodsAdjustablerecessionofmedialrectusmuscleprocedurewereperformedin15casesofadultacutecomitantesotropia。1~2weeknormalregulationtrainingbysynoptophoreafteroperationwasdone。Collect,statisticsandanalyzethedata。Results(1)Thedegreesofstrabismusismorewhenseethedistantplacethanseetheneighboringdistrict。(2)Theactualsurgicaloperationquantitylargethancomitantesotropia。(3)Binocularsinglevisionfunctioninstaurategoodafteroperation。(4)Themostpatient’sdiplopiawasdisappeared。(5)Medialrectusmuscleadhereplaceisfront。ConclusionThemostofadultacutecomitantesotropiaattainthepurposeofdiplopiadisappear,functioncure。Calculationofsurgicaloperationquantitydissimilaritieswiththeothercomitantesotropia。
[Keywords]adultacutecomitantesotropia;adjustablerecession;functioncure;surgicaloperationquantity
对成人急性共同性内斜视进行回顾性研究,做内直肌徙后的调整缝线手术,收集资料,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本组病例有一些共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996年9月~2005年9月收治15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年龄19~38岁,中位年龄27岁。发病年龄18~32岁,中位年龄25岁。符合急性共同性内斜视诊断,排除神经系统疾病。手术前用同视机。三棱镜检查斜视角度。颜氏立体图检查远近立体视。无完整资料者除外。
1。2方法
1。2。1手术方法手术在表面麻醉+结膜下浸润麻醉下完成,球结膜下注射利多卡因0。1~0。2ml,注射部位尽量靠近角巩缘,以免肌肉部分麻痹影响眼位与复视的观察。结膜切口选择肌止端切口,便于暴露肌肉,根据斜视度数行两侧可调整缝线的内直肌徙后术,术中注意观察眼位。看远看近的复视情况,根据交替遮盖时的眼球运动,患者诉说的复视是交叉复视或同侧复视以及复像间的距离决定调整量的大小,尽量减少术中的调整次数,直至看远内隐斜,看近外隐斜,看远看近复视消失。
1。2。2术后治疗术后次日打开纱布即开始局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眼药点眼,做同视机训练,每日2次,持续1~2周。如观察眼位不满意或有复视,应尽早做缝线调整,如观察眼位满意,无复视则应将预留的活结打紧。术后1周拆线。术后随访6个月。
2结果
术前三棱镜中和复视情况:看近平均(25。83±6。57)△,看远平均(41。29±9。24)△。因为患者有一定的融合范围,三棱镜中和复视时,在一定的范围内加减三棱镜度数都能消除复视,一般取中间值。手术量:双眼内直肌后徙4。5~6。0mm,平均(5。47±0。68)mm。双眼视功能:手术前有同时视功能14例,有融合功能13例,融合范围平均5。2°,有立体视功能13例,远立体视锐度≤400″4例,近立体视锐度≤400″9例。手术后有同时视功能15例,有融合功能14例,融合范围平均13。4°,有立体视功能14例;远立体视锐度≤400″9例,近立体视锐度≤400″13例。术后复视情况:14例看远。看近复视均消失;1例看1m以内复视消失,1m以外复视减轻。内直肌止端:靠前,平均4。7mm。患者的屈光情况:+0。5DS~-0。50DS8例,-0。75DS~-3。00DS6例,-3。25DS~-6。00DS1例。
3讨论
长期以来,人们把后天(即出生6个月以后)急性发生。无眼球运动障碍。伴有复视。无神经系统异常的内斜视称为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按这样的标准诊断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很多儿童急性发生的共同性内斜视不易下诊断。首先是发病年龄,如果把出生6个月后急性发病的有复视的共同性斜视称为急性共同性内斜视,这些病人发病前是建立了一定的双眼视觉的,发病后有部分病人是产生了抑制,另一部分病人产生了复视与混淆,那么很多后天发病的共同性内斜视病人都应该归入这一类;此外是复视的持续时间问题,如果不明确复视持续的时间,那么,曾经有复视而患儿并未诉说或曾经有复视不久又消失的病人如何归类?笔者认为儿童急性发生的共同性内斜视应归入共同性内斜视,因为儿童的复视是很容易消失的,我们曾收集一些儿童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病人,但因为患者及家属述说病史不明确,检查不合作,而放弃。现收集的病人基本上是成年人,患者病史明确,检查合作,资料完整,诊断明确,为区别于诊断不明确的那部分,就用了成人“急性共同性内斜视这个名称。
[1][2]下一页
成人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临床观察【1454字】:http://www.youerw.com/yixue/lunwen_167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