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影响
[摘要]目的:?结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落实急诊护理流程对其急救质量产生的影响。方法:以2016年1-6月因急性脑梗死进入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且从中筛选出62例进行对照研究,其中31例基础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而31例治疗组患者则论文网落实急诊护理流程,对两组急救质量进行深入分析及对照。结果:基础组总有效率67。74百分号(21/31),治疗组总有效率96。77百分号(3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组分诊时间(2。50±0。79)min,治疗组是(0。58±0。37)min;基础组转诊时间(69。06±5。55)min,治疗组是(38。12±4。2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健康知识评分。护理满意状况评分均高于基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接受急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落实急诊护理流程,不仅能提升其疗效,改善其护理满意状况以及健康知识评分,而且还能缩短转诊时间以及分诊时间等,可推广。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5。04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7)15-0073-03
当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急救时,通过配合落实急诊护理流程,有助于改善其病情,同时还能缩短转诊时间以及分诊时间,应用价值高[1]。为总结急诊护理流程实践效果,此次对62例于2016年1-6月因急性脑梗死进入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的患者进行对照,分别行常规护理以及急诊护理流程后,期待能提升其急救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6年1-6月因急性脑梗死进入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且从中筛选出62例进行对照研究。31例基础组患者中,女14例,男17例;年龄40~76岁,平均(56。24±3。10)岁;病程5~47h,平均(22。87±4。29)h。31例治疗组患者中,女13例,男18例;年龄41~78岁,平均(57。12±3。45)岁;病程5~49h,平均(21。23±4。16)h,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31例基础组行常规护理:即环境护理。基础护理及饮食护理等。此外,31例治疗组患者则落实急诊护理流程。
1。2。1组建急诊护理团队首先,根据工作能力。沟通能力成立若干抢救小组,每组由3人组成,其中由一位高年资的护士担任组长,在抢救中起到指导。协调作用。其次,科室每月组织各小组成员对六大病种急救流程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最后,护士长每月模拟相应病例进行综合能力考核,判断组员之间的配合能力,组长的指导能力,确保抢救工作的及时性及有效性。
1。2。2创建护理急救流程首先,预检护士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评估,在指导其进行早期检查的基础上,对其生命体征。意识状况。语言状况。面瘫程度以及肢体能力等进行评估后送至抢救区,先为患者提供抢救服务,再予以协助挂号,并为其开通绿色通道,将患者信息及时反馈至专科医师处,配合专科医师进行急救工作[2]。其次,及时启动疾病应急流程,在对患者进行诊疗的同时,安排体位,抬高床头15°~30°,予以建立静脉通道,并对其血液标本进行采集,再检查其血常规。凝血功能情况及生化指数等,同时对患者血氧饱和情况。心电图指数及血压值等进行测定,以判断其病情。再次,对其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评估,对其近期疾病状况进行了解,询问是否出现外伤或者出血等问题,再观察患者是否存在介入溶栓的各项适应证。最后,明确患者病情以及溶栓指征以后,即可为其开通两条通道,再对其血氧饱和情况。呼吸频率及血压值等进行持续监测,再加强用药指导,成功溶栓以后,才可将其送至病房中进行观察。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显效:护理后,急性脑梗死相关症状都已消失,患者下肢能够正常运动,且未出现语言障碍问题;(2)有效:护理后,急性脑梗死相关症状都已改善,患者下肢基本能够正常运动,但有轻度语言障碍问题出现;(3)无效:护理后,急性脑梗死相关症状都未好转,患者下肢不仅无法正常运动,而且有重度语言障碍问题出现[3]。总有效=显效+有效。同时,对患者护理满意状况进行评定,采取问卷方式进行,指标有健康教育评分。护理质量评分及服务态度评分等,采取十分制,得分及满意度之间呈正比。此外,对患者转诊时间。健康知识评分及分诊时间等进行记录,在统计健康知识评分时,具体涉及疾病认知“急救知识“及用药方法“等方面,采取百分制,得分及认知情况之间呈正比。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均用SPSS19。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百分号)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对比
基础组总有效率67。74百分号(21/31),治疗组总有效率96。77百分号(3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急救指标对比
基础组分诊时间。转诊时间均长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健康知识评分高于基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护理满意状况对比
治疗组护理满意状况各项评分均高于基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姚伟伟等[4]发现,脑梗死多见于老年人人群,不仅发病较急,而且具有昏迷。偏瘫。眩晕。意识不清等表现,加之病程时间较长,致残率与致死率都较高,对患者身心造成严重伤害,难免增加患者及其家属的精神及经济负担,通常需要进行急救,即使幸存下来,患者的身体功能通常也已受到极大影响,因此落实急诊护理流程尤为重要。对于患有急性脑梗死症状的患者,必须尽快实施就诊抢救,稳定患者病情,必须尽可能缩短时间,从而进一步提高抢救工作成功率[5]。急诊护理流程是临床护理路径,结合急诊科的实际情况以及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最终制订出的一种护理模式,目的是尽可能减少患者在各个医疗环节中停留的时间,尽可能保证患者及时接受手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项护理操作,最大程度争取有效治疗时机,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6]。急诊护理流程强调在急救期间,需要组建急诊护理流程团队,并且创建护理流程,除了要为患者提供抢救服务及为其开通绿色通道外,还要及时启动疾病应急流程,并且对其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评估,同时明确患者病情以及溶栓指征,再予以落实各项急救措施[7]。除此以外,护理人员还必须对患者的生命各项体征进行密切观察,确保呼吸道以及静脉通路持续通畅,以提升其急救质量[8]。此次急救中两组行护理措施后,31例基础组总有效率67。74百分号(21/31),31例治疗组总有效率96。77百分号(3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组分诊时间(2。50±0。79)min,治疗组是(0。58±0。37)min;基础组转诊时间(69。06±5。55)min,治疗组是(38。12±4。20)min;基础组健康知识评分(77。12±8。79)分,治疗组是(86。74±5。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治疗组健康知识评分。护理满意状况评分均高于基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于接受急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落实急诊护理流程,不仅能提升其疗效,改善其护理满意状况以及健康知识评分,而且还能缩短转诊时间以及分诊时间等,可推广。
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影响
急诊护理流程對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影响【2532字】:http://www.youerw.com/yixue/lunwen_169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