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循证护理对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应用循证护理对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8月―2017年5月收治的86例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按照不同护理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的护理干预方式,给予研究组患论文网者传统护理基础之上进行应用循证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干预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情况,治疗依从性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指数等。结果对两组患者采取不同护理方式之后,实验组患者在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情况,治疗依从性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指数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3。72百分号,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67百分号,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用循证护理干预方式,具有显著的临床护理效果,能够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控制血糖变化,值得在临床护理上推广使用。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62(2017)08(b)-0151-02
现阶段,精神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多,一方面是由于家族遗传因素,另一方面在于遭受较大精神创伤之后出现的症状[1]。对该类型病患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可以延长患者寿命以及生命质量,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其他并发症的发病率,精神病患者合并糖尿病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2]。该次研究主要是探讨分析应用循证护理对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选取该院2016年8月―2017年5月收治的86例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86例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按照不同护理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共有患者43例,其中,对照组中,男性25例,女性17例,最小年龄23岁,最大年龄71岁,平均(46。3±1。8)岁;实验组中,男性23例,女性19例,最小年龄25岁,最大年龄70岁,平均(47。5±1。3)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排除标准
肝肾功能障碍患者;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肾功能不全患者,由于自身疾病造成的糖尿病患者。
1。3方法
对照组患者传统的护理干预方式。具体操作如下:①护理人员需要严格控制患者的饮食情况,切忌患者食用高糖分高热量食物。②护理人员需要督促患者定期进行机体运动,这样可以加快疾病康复。此外,护理人员应当避免使患者在空腹状态下运动,防止出现低血糖情况。③护理人员应当详细为患者家属讲解糖尿病症状的预防措施以及控制要点等,积极开展健康培训工作,这样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提升患者依从性,进行其他治疗措施;最后,护理人员应当按照医嘱给予患者治疗药物,还需要详细告知患者家属注意事项,有利于家属按照科学方式照顾患者,提升患者的生命?|量[3]。给予实验组患者传统护理基础之上进行应用循证护理,具体操作如下:①护理人员应当按照患者的实际病情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务必使护理方案做到个体化,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全面掌握患者的基本资料,还需要针对该院的医疗条件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通过对患者资料的掌握可以有效指导护理人员进行临床实践,并且还可以按照患者的实际病情为患者提供特殊服务,这样可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②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预后效果进行准确判断,根据患者当前症状的恢复情况,设计适宜的护理方案,并且需要帮助主治医生判断患者的恢复情况,这样可以有利于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对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准确判断,并且按照不同患者存在的差异性设计护理方案,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临床护理人员的护理能力,还可以加强患者的预后效果。③护理人员还需要安抚患者的情绪,避免患者出现较多伤害行为,导致病情恶化。护理人员应当具有耐心和温柔度,与患者交流尽量和蔼可亲,这样能够与患者亲近,提升其治疗护理依从性[4];④心理护理,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由于心理状态极其不稳定,患者具有特殊的心理状态,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时刻注重患者的心理状态,降低患者情绪波动性,并且要激励患者树立自信心,这样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治疗效果。⑤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结构,除了要控制饮食中脂肪,血糖的比例,尽量避免选择难以消化的食物结构。此外,还要给予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营养液补充,并且要将营养液的温度控制在18℃左右,与此同时,护理人员应当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血糖变化情况。
1。4观察指标
①糖尿病生化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之前以及干预后空腹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以及餐后2h血糖指数。②治疗依从性:主要是按照患者对于医嘱时间以及剂量的药物服用情况,以及血压血糖监测时配合程度,主要是分为依从性差和依从性好两方面。③护理满意度:此次研究主要是利用医院自制的调查问卷了解患者(家属)对此次护理干预的满意程度。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100。00百分号。
1。5统计方法
对所有患者数据资料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n(百分号)]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餐后2h血糖指数
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餐后2小时血糖指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著,干预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之后,实验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对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前对照组有11例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好,实验组患者中有15例治疗依从性好,在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之后,对照组有18例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好,实验组患者中有29例治疗依从性好,实验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57,P<0。05)。
2。3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3。72百分号,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67百分号,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3讨论
精神疾病属于慢性疾病,该症状会严重损害患者的社会功能。在精神疾病患者当中常见的合并症状就是糖尿病,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精神疾病患者当中有14。7百分号患者都会合并糖尿病症状,而普通人只有2。1百分号的糖尿病患病率,临床上还没有准确数据可以显示精神疾病患者产生糖尿病症状的发病机制,有部分学者认为,有可能是因为糖尿病与精神病之间存在基因共享的可能性,这样就提升了精神病患者患发糖尿病。
精神疾病患者在情感,行为以及思想方面存在障碍,导致患者机体内平衡力失调。此外,糖尿病也会导致患者出现精神方面疾病,这两种症状之间存在某些联系。由于精神病患者缺乏有效的语言体系以及自知力,这样就提升了糖尿病症状的控制难度,如果依靠强制性治疗护理措施反而会起到反作用。因此,就需要对患者进行应用循证护理干预方式,使得护理人员与病患之间产生较多的沟通交流,会加强病患对护理人员的亲切感,这样可以及时反映出糖尿病症状的各项不良反应。护理人员对患者采用针对化地护理方式,不仅可以加强患者家属对糖尿病疾病的认知程度,还可以提升患者的预后效果。
根据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对两组患者干预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餐后2h血糖指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实验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给予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用循证护理干预方式,具有显著的临床护理效果,能够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控制血糖变化,值得在临床护理上推广使用。
应用循证护理对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
應用循证护理對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2982字】:http://www.youerw.com/yixue/lunwen_173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