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成瘾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多位学者的研究结论都表明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有关。临床研究也发现: 孤僻的、不合群的人得手机依赖综合征的可能性更大一些[2],然而国内相关研究多探究手机成瘾的与年级、性别、科目、生源地等因素的相关性。本文将就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的关系进行讨论。
1 手机成瘾与孤独感内涵
1.1 手机成瘾内涵
在各研究者的调查报告中,大学生手机成瘾已成为困扰大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关于手机成瘾的界定,各学者仍未达成共识,如屠斌斌、章俊龙等人将其定义为由重复地使用手机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包括手机关系成瘾、手机娱乐成瘾、手机信息搜集成瘾三种类型[3]。韩登亮、齐志斐等人将手机成瘾症界定为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一种病症[4]。还有学者以三个方面条件定义手机成瘾,首先是对手机的过度滥用,即使用者所占用的时间远远超过使用者本身正常使用手机所占用的时间;二是在频繁使用手机以至于难以自制,因而影响到了使用者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三是手机使用者发现手机不在身边时产生焦躁、不安等情绪。那些长期使用手机的人已经习惯于通过手机打电话、发短信、网游戏、上网,当他们发现自己以往的习惯因为没有手机而无法执行时,便会无所适从,进而引发精神上的焦虑[5]。
1.2 孤独感内涵
对孤独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但直到今天对孤独感界定依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国内外的研究者根据自己对孤独感的理解为它下定义,Weiss(1973)指出孤独感不是独自一人引起的,而是因为缺乏某种明确的、需要的人际关系的结果[6]。Peplau 和 Perlman(1982)认为孤独感是指个体在社会关系网络不足时的不快乐的体验,包括社会关系在数量上的不足和质量上的低下[7]。国内关于孤独感的研究仍然停留在借鉴国外成果的阶段上,包括采用的孤独感概念、选取的研究群体、使用的研究方法等。今后的国内研究者应当思考将孤独感的研究同中国实际情况结合,开创本土化的研究。
2 手机成瘾的诊断和测量工具
对于手机成瘾,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标准的疾病分类系统来正式把它列为心理障碍之一,有研究者参照传统的用来界定物质成瘾(或依赖)的标准,即《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手册》(DSM- IV),并在过度使用手机者的研究基础上,给出确定此症状的 6 项标准,分别是突显性、冲突性、兴奋性、耐受性、戒断性和复发性。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不少学者按照自己对手机使用成瘾行为的理解,编制测查工具用以诊断手机成瘾。现将比较常见的几个诊断工具归纳如下:
Woong Ki Park 根据成瘾的心理模型,用 Horvath 编制的电视成瘾量表的修订版本来测量手机成瘾,该量表以DSM- IV为基础,从依赖行为产生的 7 个标准:耐受性、戒断性、无意识使用、减少使用、时间花费、用其他活动替代和继续使用来划分维度,采用 5 点李克特式记分,共 20 题,在韩国大学生中施测,从而建立手机成瘾问卷,该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达到 0.85,具有较高的信度。
Billieux和 Linden 等人编制了《手机的问题性使用问卷(PUMPQ)》,该问卷包含了 30 个项目来测量手机的问题性使用的四个方面,即禁止性使用、危险性使用、财政问题和依赖症状。PUMPQ的全部评分用来测量总体的手机问题性使用。所有的项目采用李克特式评分,分数从1到 4,分数越高表明对手机有越高的依赖性。该问卷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的指标,目前的研究中,其内部一致性系数较高(Cronbach’s alpha=0.89)。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2):http://www.youerw.com/yixue/lunwen_65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