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研究者们大多都通过降低观察者的知觉度从而让目标刺激处于阈下知觉水平的状态,同时还可以采用减弱刺激物的强度或者是视觉掩蔽范式等其他的方法。但是在这些方式中仍然存在着不少的缺陷,行为学和神经生理学效应有时候并不能被稳定地引发出来。因此,我们借鉴于前人的实验,通过一种新的实验技术即连续闪烁抑制范式(又称为CFS)使肢体情绪处于阈下知觉水平,从而进一步探索无意识状态下肢体情绪的加工问题。论文网
1。1 关于双眼竞争
在1593年,Porta是第一个发现双眼竞争这个有趣现象的人,之后,Wheatstone又是第一个对此现象进行更为深入、系统的研究的人,最终Helmholtz和James将这种现象引入到了心理学的研究中,对心理学的研究也起到了极大的帮助。双眼竞争是指,把两个不一样的图像分别显示给左眼和右眼的视网膜相对应的位置上时,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融合的图片,并且这张图片也不是稳定的,相反,两个图像会一直处于一种相互竞争的状态,在某一时间,会突然清晰感知到一只眼睛中的图像,另一只眼睛中的图像则会被抑制,持续一段时间后,会相互交换,清晰被感知的图像换成原先被抑制的图像,另一只眼睛中的图像被抑制,这种现象就是双眼竞争 。
1。2 在阈下知觉水平的研究领域中双眼竞争的运用
因为在双眼竞争的过程之中,被试对某一刺激的知觉状态有的时候处于阈上知觉水平,而有的时候又会处于阈下知觉水平,所以人们常会在研究信息的无意识加工时使用双眼竞争的范式。
可是在运用传统的双眼竞争范式直接地进行无意识的研究时,总是存在着一些缺陷。譬如,当在观察者的某一侧视网膜上投射视觉刺激时,有时阈上知觉水平和阈下知觉水平两种状态会相互交替出现,并且刺激将会短时间的处于阈下知觉水平。
之后,一种新的实验技术即连续闪烁抑制范式在双眼竞争的基础上被研究人员提出了,同时也叫做CFS范式。CFS范式可以使刺激在相对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无形的状态[11]。在CFS范式中,动态噪声十分明显地显示给一只眼睛,使得另外一只眼睛的刺激被排除在意识刺激之外,被试只需感受动态噪声。一个刺激的突显性决定了其抑制的时间。高对比度的刺激出现抑制比低对比度的刺激出现抑制要更迅速[12]。因此,CFS范式可以测量在意识之前的一个特定刺激的有效性或者是处理的优势。
Yang等人(2007)用CFS范式发现可怕的面孔比中性的面孔能更快地进入人的意识。这一发现已经被广泛解读为一种视觉通路的证据,或者是情感处于视觉意识之外[13]。相比Yang等人用通过CFS范式用不同情绪的面孔图片做实验,我们提出也通过CFS范式用不同情绪的肢体图片做实验,是否会得到一样的结果呢?是不是负性的肢体比中性的或者是正性的肢体要更快地进入意识呢?下面我们也采取类似的实验进行了验证。
2 实验
2。1 被试
实验选取淮阴师范学院本科生共16人,其中男8人,女8人,年龄在20¬—25岁,母语为汉语。被试皆为右利手,每个人都躯体健康以及精神健康,被试的视力或矫正视力均在1。0以上,无色盲色弱,从前没有参加过同类型的实验。实验前都阅读并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实验后均获得一些报酬。
2。2 实验材料
本实验一共使用了28张黑白色的肢体图片,其中中性肢体的图片是淮阴师范学院大学生参与拍摄的,另外六种情绪的肢体图片均来自于中国肢体情绪图片库系统(龚栩, 2011),这些肢体图片都按照情绪强度进行排列,然后分别从六种情绪中选取了其中情绪强度最高的4张图片,选出的四张图中男性女性各占一半。目标刺激是各4张快乐的、惊讶的、悲伤的、愤怒的、恐惧的、厌恶的和中性的肢体图片。将每张肢体图片都用Photoshop软件从0到100%制作50个不同的对比度的图片,每张图片对比度的间距为2%。然后将肢体图片呈现在一个黑白相间的矩形外框内(这是为了能够让被试更好地把蒙德利安动态图片和肢体图片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对肢体图片抑制的效果),并且将图片分别呈现在矩形外框内的左侧和右侧。刺激呈现21寸的CRT显示器上(60 Hz 刷新率)。被试距离屏幕大约77cm。每张图片的视角是为3。00×4。83˚。除此之外还需要20张不同的蒙德利安图片,也将其放置于一个黑白相间的外框之内。 肢体情绪与意识的关系来自双眼竞争的证据(2):http://www.youerw.com/yixue/lunwen_82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