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材料科学 >

钛酸铋钠基无铅压电陶瓷的制备及改性研究(2)

时间:2019-01-27 19:13来源:毕业论文
1.1 压电材料概述 1.1.1 压电效应 压电效应是在材料中出现的 机械 能与电能互相转变的现象,包括正压电效应及逆压电效应。1880年,P.Curie和J.Curie兄弟发现


1.1  压电材料概述
1.1.1  压电效应
压电效应是在材料中出现的机械能与电能互相转变的现象,包括正压电效应及逆压电效应。1880年,P.Curie和J.Curie兄弟发现电气石具有压电效应[1]。1881年,他们通过实验证明了逆压电效应,并得出了正逆压电常数[2]。
当某些无对称中心的晶体被施与物理压力时,晶体内部的电偶极矩会由于受到压缩而缩短,晶体内部发生极化,此时压电材料为了抵抗这种变化,会在晶体的表面上产生等量异号的电荷。一旦作用力撤除,电荷即消失。这种由机械能转变为电能的效应称为“正压电效应”。如图1.1所示,晶体不受机械力作用和受到不同方向的机械力作用时,晶体的两端面会出现不同极性的电荷。
当将外电场作用于压电材料的表面时,受到电场的影响,晶体内部的电偶极矩会变长,压电材料为了阻止该过程的进行,晶体内部正负电荷中心会发生改变,正负电荷中心发生偏离,从而导致晶体发生机械变形。这种对材料作用以外加电场从而使晶体产生变形的现象称为“逆压电效应”。图1.2反映了晶体不受外部电场作用和受到不同方向的外电场作用时,晶体的两端面会出现应力。
到了1894年,福克特(W.Voigt)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如果一个晶体具有对称中心,那么无论怎样对该晶体施加外力,晶体内部的正负电荷中心始终处于同一个位置不发生改变,也就是说,晶体内部没有不会出现极化,晶体没有产生压电效应。但是当一个晶体没有对称中心时,一旦材料表面被施加以外力,材料会出现机械变形,除了某些晶体压电常数为零,其他的都会产生压电效应。因此压电效应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晶体构造中必然不能有对称中心。
正压电效应示意图
图1.1 正压电效应示意图
图1.2 逆压电效应示意图
1.1.2  压电材料的发展
压电材料目前受到各国的大量研究和应用,在现代电子工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压电材料主要应用于换能器、压电变压器、压力传感器、压电陶瓷等领域。
自1880年压电效应被发现之后,由于当时人们普遍偏向于晶体的物理现象方面的研究,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压电效应并没有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一直到一战的时候,压电材料仍没有进入实用化的进程。在一战和二战爆发后,由于受到了战争等的影响,压电材料开始得以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开始被研究以进行应用。1917年,法国科学家朗之万(P.Langevin)用压电石英晶体成功制成能够在水下使用的换能器,并通过回波发探测水下的潜艇,沉船以及海底,开创了压电材料应用的新篇章。1921年,瓦拉塞克(J.Valasek)通过大量实验,发现水溶性酒石酸钾纳具有明显的压电效应,并在实验中首次发现了铁电性。在1941-1949年期间,苏联、美国和日本等国的科研人员发现了钛酸钡(BaTiO3)具有铁电性,这是在此期间的一个重要发现,其铁电性受到了各国的广泛关注。二战结束以后,压电材料的发展进入高速阶段,不断出现新的成果。1947年,美国学者S.Roberts利用高压条件对BaTiO3陶瓷施以电极化,结果得到了具有压电性能优秀的压电陶瓷,具有空前的历史意义[3]。BaTiO3的出现促进了诸如LiNbO3、LiTaO3、KNbO3等多种不同的压电材料的问世,压电材料的发展与应用出现了飞跃性的进步。到了20世纪50年代,贾菲(B.Jaffe)等人经过研究得知,锆钛酸铅(PZT)陶瓷的压电性能与之前研究获得的陶瓷相比更加优秀。凭借这种优势,PZT陶瓷作为最主要的压电材料被各国大量应用,这一优势一直持续多年。到了1965年,日本以钙钛矿型压电陶瓷为基础,研制出了Pb(Mg1/3Nb2/3)O3-PZT这样的三元系压电陶瓷(PCM),该三元系陶瓷压电性能十分优秀,使其能被广泛使用乃至到一些高科技领域上。但是,由于铅易挥发,在工业生产中很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因此,为了保护环境以及人类健康的需求,各国开始致力于开发无铅压电陶瓷,与此同时也相继通过立法减少铅等有毒物质的使用,减少危害。 钛酸铋钠基无铅压电陶瓷的制备及改性研究(2):http://www.youerw.com/cailiao/lunwen_30050.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