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
第一章税法公平价值研究之基础_若干基本概念的界定
第一节税收与税法
税收的起源·税收(法)的本质·税收和税法的概念
第二节税法的价值与基本价值
税法的价值的概念与含义·税法的基本价值
第一节税法的公平价值体系
第一层次的形式正义_税法的平等适用·第二层次的实质正义_税法的征税公平·第三层次的本质公平_税法的起源
第二节税法公平价值研究的理论意义
重新明确税法的公平价值与效率价值之间的关系·为税法价值论的形成奠定基础
第三章中国税法之现代化_由税法公平价值研究引出的若干思考
第一节中国税法之现代化概述
概念与内容·支点与核心_契约精神
第二节中国税法之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由依法治税到税收法治·立法方面:在税法的公平价值观念下确立税收法定主义,为依法治税提供立法保障·执法和守法方面:以税法的公平价值观念指导重构税收法律意识,为依法治税创造思想条件和观念基础
前言
税法学与其它法学学科相比较,还是一门新的学科。即使是美国。德国等法律制度和法学研究较发达的国家,将税法作为法学的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和教学,一般说来也才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日本,对税法的正式研究则始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1]而在新中国,法学研究自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起步后,遭受了五十至六十年代的挫折,在七十年代以后才进入现代法学的复兴和发展时期。[2]其中,税法学研究更是晚了近十年,从八十年代中期发端,至今也不过十四。五年的时间;[3]加上在研究方法和研究人员的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原因,中国税法学研究目前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亟需改进之处。[4]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税法学基本理论研究的不足。所以,加强税法学基本理论研究就成了税法学研究的当务之急。因为,其一,唯有奠定坚实的基本理论的基础,才能构筑并建设好税法学学科的大厦;其二,也唯有在税法学基本理论方面下工夫,才能凸现税法学研究与税收学研究之间的区别,从而改变长期以来税法学实际上依附于税收学的非正常状况。
笔者之所以选择税法的公平价值“为题,既欲以不逮之力填补税法学研究目前为止之空白,又图凭非分之心反思税法学之基本理论进而为修正。完善之事。换言之,笔者意欲集研习税法学两。三年来于税法的本质。概念和特征。税收法律关系。税法的基本原则。税收立法。税收法律意识等税法学基本理论问题的所思所想,以税法的公平价值“一题为点,切入并进而扩展至整个税法学基本理论。
纵观新中国税法学研究有史以来的研究成果,其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是主义国家学说中的国家分配论和国家意志论,而主义的国家学说是与阶级斗争“。强制“。义务“等名词和观念紧密相连的,由此这些名词和观念亦进入税法学理论,成为其内在的。被认为是完全合理的本质因素,进而影响乃至主宰了税法学基本理论和具体制度的方方面面。此其一。其二,税法学理论研究者由于其自身知识结构的局限,并受长期以来注释法学和服务法学的驱动,以及依附于税收经济学研究的惯性作用,偏重于对税法作制度层面上的建构和释义,淡化。忽视甚至回避了有如税法的起源和本质等根本性的基本理论问题,更遑论与其他法学学科的交叉。融合分析与研究。[5]时至今日,在新中国建立和发展以公平。自由和效率“为内在理念和价值追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税法学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由于上述两大根本原因而有陷入难以为继之虞,仍然仅作制度层面上的注释甚至创新,以及实务操作方面的改进乃至完善,亦难救其于困境之中。
其间,虽有不少税法学者对西方的税法理论和制度作过介绍和研究,谓之借鉴和参考“。但多数仍然只是制度层面上简单的移植和借用“,并未从深层次的理论角度去考察西方税法理论的合理性,进而以此反思税法基本理论的不足和欠缺之处。笔者经过认真。慎重地比较研究,认为,我们可以借鉴和参考西方以社会契约论“为理论基础的税收理论──如公共需要论和交换说等──中的合理因素,来修正。完善税法的基本理论。这一合理因素,概言之,即为契约及契约精神“。契约精神来自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所派生的契约关系及其内在原则,是商品交换关系的一般要求而焕发出的一种平等。自由和人权的民主精神“。[6]契约及其所内涵的契约精神,不仅是现代市场经济本质要求的最佳体现,也是现代法治国家不可或缺的灵魂“;其对平等和自由“的价值追求,恰恰可以弥补传统税法学理论过分强调税收的强制性和义务性“等观念所导致的不足和欠缺,不仅可以改善传统税法学理论中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相对立的局面,而使之趋向于和谐一致,还可以赋予税法学理论在跨世纪进程中为适应经济。政治和社会关系的变革而必备之调适能力和创新性。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法学现代化的大背景中,以契约精神“为支点和核心,反思和修正传统税法学理论,可以为税法之现代化提供一条理论上可能的途径,或者至少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从某种角度来说,本文所探讨的税法的公平价值“即是上述契约精神“于税法领域的展现。换言之,笔者是在所谓现代税法学基本理论“(请允许我暂时如此称呼)的基础上展开对税法的公平价值“的探索和讨论,并试图由此发散和折射出笔者对中国税法之现代化“问题的若干思考。至于其全面。深入的研究及体系的构建_即税法价值论的形成,则有待于笔者日后在导师提携和学友帮助之下循序渐成。
第一章税法公平价值研究之基础
──若干基本概念的界定
如前言所述,传统税法学由于支撑其理论的基础──主义的国家分配论和国家意志论的不足以及研究方法的偏误等两大根本原因,逐渐陷入难以为继的困境,仍于其理论框架中再行制度注释甚或理论创新“之举,对中国税法之跨世纪变革,或曰其现代化并无多大裨益。故笔者意欲在所谓现代税法学“理论的基础上展开对本题的讨论。而水自源来。木从本出,对现代税法学加以大致描述的最佳途径无疑是从税法学基本概念的界定入手。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税收和税法等基本概念加以界定的意义,不仅在于为本文对税法公平价值的研究提供一个理论基础,同时也是为了明确作为理论工作者准确使用概念和范畴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避免因对概念和范畴理解的不一致而引起无谓的争论。[1]换言之,本文对税法的公平价值的探讨,是建立在笔者对税法学基本概念的重新界定。乃至对税法学基本理论的重新思考的基础之上。
第一节税收。税法与税收法律关系
税收和税法之间天然的。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似乎已经成为税法学者应当牢记的第一条规律。[2]因此,在界定税法概念之前明确税收的含义也就成为一种惯例。而本文正是在解决了税收起源。亦即税法本质问题的前提下,来界定税收概念的。
税收的起源[3]
‘自从恺撒奥古斯都以后,实现了对整个世界的课税。’(新约·路加福音第二章第一节)事实的确如此,从那时起,世界一直处于‘恺撒时代’“。[4]在税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的早期,普遍的观点认为,纳税“是人与生俱来的义务,而征税“也是国家顺理成章的权利(力);但是,这一观念的合理性在14。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后开始受到挑战。这一挑战最初来源于对国家起源问题的探讨。荷兰伟大的法学家和思想家格老秀斯(HugoGrotius)把国家定义为一群自由人为享受权利和他们的共同利益而结合起来的完全的联合“,提出了国家起源于契约的观念。[5]英国思想家霍布斯(ThomasHobbes)认为,国家起源于一大群人相互订立信约“,按约建立“的政治国家“的一切行为,包括征税,都来自于人民的授权;人民纳税,乃是因为要使国家得以有力量在需要时能够御敌制胜“。[6]英国资产阶级GM的辩护人。思想家洛克(JohnLocke)在试图以自然法学说说明国家的起源和本质问题时,提到:诚然,政府没有巨大的经费就不能维持,凡享受保护的人都应该从他的产业中支出他的一份来维持政府。“[7]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Montesquieu)在其代表作论法的精神中专章(第十三章──笔者注)论述了赋税。国库收入的多寡与自由的关系“。他认为,国家的收入是每个公民所付出的自己财产的一部分,以确保他所余财产的安全或快乐地享用这些财产。“[8]而作为社会契约观念集大成者的卢梭(Rousseau)则将国家起源于契约的理论作了最为系统的表述。对他而言,社会契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每个结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整个的集体。“[9]
因此,在古典自然法学家们看来,国家起源于处于自然状态的人们向社会状态过渡时所缔结的契约;人们向国家纳税──让渡其自然的财产权利的一部分──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享有他的其他的自然权利,以及在其自然权利一旦受到侵犯时可以寻求国家的公力救济;国家征税,也正是为了能够有效地。最大限度地满足上述人们对国家的要求。无论如何,纳税和征税二者在时间上的逻辑关系应当是人民先同意纳税并进行授权,然后国家才能征税;国家征税的意志以人民同意纳税的意志为前提,因为如果任何人凭着自己的权势,主张有权向人民征课赋税而无需取得人民的那种同意(指由他们自己或他们所选出的代表所表示的大多数的同意“──引者注),他就侵犯了有关财产权的基本规定,破坏了政府的目的。“[10]所以,人民之所以纳税,无非是为了使国家得以具备提供公共服务“(publicservices)或公共需要“(publicnecessity)[11]的能力;国家之所以征税,也正是为了满足其创造者──作为缔约主体的人民对公共服务的需要。
19世纪末以来至20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从自由走向垄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逐步从经济自由主义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与此同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之一的税收和法律手段之一的税法,其经济调节等职能被重新认识并逐渐加以充分运用。今天,在现代市场经济日益向国际化和全球趋同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下,世界各国在继续加强竞争立法。排除市场障碍。规制市场秩序。维持市场有效竞争,并合理有度地直接参与投资经营活动的同时,越来越注重运用包括税收在内的经济杠杆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以保证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和发展,也就满足了人民对经济持续发展。社会保持稳定的需要。[12]
税收(法)的本质
西方以社会契约论为基础的税收本质理论主要有交换说和公共需要论。交换说认为国家征税和公民纳税是一种权利和义务的相互交换;税收是国家保护公民利益时所应获得的代价。交换“(exchange)是经济分析法学派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法律现象时所使用的基本经济学术语之一。该学派认为,两个社会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行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对主体双方都有利的行为;第二种是对主体双方都不利的行为;第三种是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不利的行为。经济分析法学家们把第一种行为称为交换,而把后两种都称为冲突。从这个意义上说,税收也可以被认为是交换的一部分;这种交换是自愿进行的,通过交换,不仅社会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而且交换双方都认为其利益会因为交换而得到满足,从而在对方的价值判断中得到较高的评价。[13]而且在这种交换活动中,从数量关系上看,相互交换的权利总量和义务总量总是等值或等额的;[14]所以不存在一方享有的权利(或承担的义务)要多于另一方的情况,也就不产生将一方仅界定为权利主体“而将另一方仅界定为义务主体“的问题。[15]
公共需要论与交换说又有所不同。经济分析法学派的代表人物_波斯纳(Posner)认为:[16]
税收……主要是用于为公共服务(publicservices)支付费用的。一种有效的财政税(revenuetax)[17]应该是那种要求公共服务的使用人支付其使用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s)的税收。但这就会将公共服务仅仅看作是私人物品(privategoods),而它们之所以成其为公共服务,恰恰是因根据其销售的不可能性和不适当性来判断的。在某些有如国防这样的公共服务中,免费搭车者“(free-rider)问题妨碍市场机制提供(公共)服务的最佳量:拒绝购买我们的核威慑力量中其成本份额的个人会如同那些为之支付费用的人们一样受到保护。
与私人物品相比较,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个特点,即:单个人的消费不影响其他任何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消费;杜绝消费公共物品而不支付代价的免费搭车者“现象的费用太高,以至于没有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私人生产者愿意供应公共物品。[18]由此,决定了公共物品无法象私人物品一样由私人部门“生产并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其供求关系,而只能由集体的代表──国家和政府来承担公共物品的生产者或者公共需要的满足者的责任,国家和政府也就只能通过建立以税收制度为主的财政制度来筹措生产公共物品所需要的资金,寻求财政支持。[19]
主义则认为,国家起源于阶级斗争,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阶级专政的工具。实际上,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20]与此相联系,主义国家税收学说认为,税收既是一个与人类社会形态相关的历史范畴,又是一个与社会再生产相联系的经济范畴;税收的本质是指税收作为经济范畴并与国家本质相关联的内在属性及其与社会再生产的内在联系;税法的本质则是通过法律体现的统治阶级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国家意志。由此,国家分配论和国家意志论成为税收和税法本质学说的支配观点。根据这一理论,税收作为分配范畴与国家密不可分,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即国家──引者注),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21];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对社会产品进行再分配的形式;税法则是国家制定的以保证其强制。固定。无偿地取得税收收入的法规范的总称。
税收和税法的概念
通过对上述主义的国家分配论和国家意志论与西方以社会契约思想为基础的交换说和公共需要论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前者始终是从国家本位“,即国家需要的角度来阐述税收的缘由,从而说明税法的本质;而后者却主要是从个人本位“,即人民需要的角度,并结合国家提供公共需要的职能来说明税收的起源和本质,而税法不过是以人民的授权为前提,将其意志法律化的结果,从而保证人民对公共服务的需要能够得到持续的。有效的满足。由此来看,后者应该更符合人民当家作主“和人民主权国家“的实质。所以,在人民主权国家“思想总的指导下,以社会契约论中的合理因素为参考,借鉴交换说和公共需要论的观点,笔者将税收概念定义为:税收是人民依法向征税机关缴纳一定的财产以形成国家财政收入,从而使国家得以具备满足人民对公共服务需要的能力的一种活动;进而将税法概念定义为:税法是调整在税收活动过程中国家。征税机关和纳税主体等各方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税收关系的法规范的总称。
税收法律关系[22]
税收法律关系是税法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其对税法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可简单归纳为两点:一是税收法律关系作为税法调整对象的法律表现形式,几乎可以体现出税法的所有特征;二是税收法律关系所包含的主体。客体和内容“三要素及其彼此之间的构成方式,也几乎涵盖了税法学基本理论各个方面的内容。因此,日本著名税法学家金子宏认为,税法学可称为以对税收法律关系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为目的的法学学科。“[23]所以,笔者试图通过以下对税收法律关系“的分析,全面阐释上述税收和税法概念的定义,以进一步从整体上明确现代税法学理论与传统税法学理论的重要区别。
一。税收法律关系的性质
笔者通过对传统税法理论就税收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的有关研究进行分类。比较和归纳,将税收法律关系的一般概念表述为:税收法律关系是由税法确认和调整的,在国家税收活动中各方当事人之间形成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24]
税收法律关系的性质,是税收法律关系理论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我们对税收法律关系加以全面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对税收法律关系加以定性,主要集中在税收法律关系究竟是权力关系“还是债务关系“的问题上。这两种学说的对立,正式形成于1926年3月在明斯特召开的德国法学家协会上。权力关系说的代表人物是德国行政法学家奥特·麦雅(OttoMager),他认为应把税收法律关系理解为国民对国家课税权的服从关系;在其关系中,国家以优越的权力的意志主体出现,所以税收法律关系是以课税处分为中心所构成的权力服从关系。债务关系说是以1919年德国租税通则法的制定为契机,根据德国法学家阿尔巴特·亨塞尔(AlbertHensel)的主张所形成的学说。亨塞尔把税收法律关系定性为国家对纳税人请求履行税收债务的关系,国家和纳税人之间的关系乃是法律上的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对应关系,因此税收法律关系是一种公法上的债务关系。金子宏则认为,由法技术的观点看税收实定法时,把税收法律关系界定为单一的权力关系性质或债务关系性质是不妥的,莫如理解为它是性质各异的种种法律关系的集中;但其基本的和中心的关系仍为债务关系。[25]
笔者认为,当对某一具体的税收法律关系加以定性时,应当根据其内容。所涉及的主体以及其所处于国家税收活动过程的不同阶段,来界定处于特定情形下特定的税收法律关系的性质;当需要对抽象的。作为整体的税收法律关系进行定性时,可以认为其性质是税收债权债务关系。
二。税收法律关系理论结构示意图--建构与解读
(一)税收法律关系理论结构示意图的建构
第
二③⑤
层
第⑥⑦
①⑥⑦②
一
层
④
税收法律关系理论结构示意图
图示及说明:
①为以税收债权债务法律关系为主的税收法律关系,是最主要的税收法律关系,可按约定俗成简称为税收征纳法律关系;
②为以税收行政法律关系为主的税收法律关系;
③为以税收宪法性法律关系为主的税收法律关系,是最重要的且最能体现税法本质的税收法律关系;
④为以涉外(国际)税收债权债务法律关系为主的税收法律关系,可简称为涉外税收征纳法律关系,这一部分本应包括在①中,之所以单列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说明国际税收法律关系;
⑤为以国际税收分配法律关系为主的税收法律关系;
⑥为以税收行政诉讼法律关系为主的税收法律关系;
⑦为因税收立法违宪审查而致税收法律关系,不仅是对权力机关行使税收立法权的审查监督,还包括对行政机关行使委任税收立法权的审查监督。在,这一关系并不存在。
①②③为非涉外税收法律关系,④为涉外税收法律关系,④⑤共同组成完整的国际税收法律关系;①②③⑤共同组成完整的税收法律关系。⑥⑦和司法机关“不在本文探讨范围之内,故用虚线表示。
(二)税收法律关系理论结构示意图的解读
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上述理论结构示意图。
首先,在主体方面,税收法律关系是一个具有三方主体的多边法律关系:(1)纳税主体或称纳税人,[26]从最广义上可以理解为人民“的代名词;[27](2)国家,是国际税收分配主体和实质意义上的征税主体,以权力(立法)机关为代表;(3)征税(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形式意义上的征税主体,其中最主要的是税务机关,还包括代征关税的海关等其他征税机关。
其次,在客体方面。虽然示意图中没有明示出税收法律关系的客体,且在不同的税收法律关系中,客体表现出来的形态不尽相同。但笔者认为,可以从本质上将其归纳为税收利益“。
在税收征纳法律关系(①,包括④)中,对纳税主体而言,税收利益表现为其部分财产的单向转移,是一种纯粹的税收支出;对征税机关而言,税收利益则表现为税收收入的无偿“取得,并随后进入围绕着国家总体税收收入形成过程而产生的税收行政法律关系(②),同时就其中的涉外税收收入部分发生与其他国家间的国际税收分配法律关系(⑤)。纳税主体因对其公法上的债务“的偿付而获得了要求并享有国家提供公共需要“的权利;国家同时也就因其公法上的债权“的实现而负有为其人民提供公共需要“。以及非经法定程序--税收立法不得征税“的义务;于是便形成了在税收法定主义基础上产生的税收宪法性法律关系(③)。由此可知,税收利益是贯穿并流动于整个税收法律关系中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不同环节的本质中介“,只不过在不同的情形下表现出来的外在形态不同罢了。
最后,在结构方面。笔者认为,税收法律关系是一个以三方主体间的四种法律关系组成的两层结构:三方主体是指纳税主体。国家和征税机关;四种法律关系是指税收宪法性法律关系(③)。国际税收分配法律关系(⑤)。税收征纳法律关系(①,包括④)和税收行政法律关系(②);其中,①②构成第一层,是人们通常所认识的税收法律关系,③⑤构成第二层,是潜在的。深层次的,也是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的税收法律关系,最深刻地反映了税收法律关系的本质。
笔者将在第二章中对税收法律关系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关系类型中契约精神与公平价值“的体现作具体考察,以进一步解读税收法律关系的本质。
第二节税法的价值与基本价值[28]
不论我们探讨税法的哪一种具体价值形态,都是立足于税法价值的一般理论基础之上的。因此,在界定了上述税法的若干基本概念之后,来明确一下税法的价值与基本价值的概念与含义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如果说,诸如税收。税法和税收法律关系等税法的基本概念对税法的公平价值“研究的意义是本质上的和间接的,那么,税法的价值“与基本价值“这两个概念对税法的公平价值“研究则具有形式上的和直接的影响。
税法的价值的概念与含义
对价值“和法的价值“概念的界定及其含义的解释,远非笔者所能。所以,在参考其他学者的有关论述之后,[29]笔者将税法的价值界定为: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而认为。希望税法所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性状。属性或作用。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阐释这一概念的具体含义:
一。税法价值主体的普遍性
税法的价值的主体,是构成税法价值关系的根本要素;没有税法的价值主体,任何税法价值关系都无从建立,也就没有税法的价值。税法的价值主体就是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以下简称税法的主体),并且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关于税法的主体,笔者在第一节中已有所述,具体包括:纳税主体。国家和征税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下简称征税机关“)。
所谓税法价值主体的普遍性,一是指税法价值主体的多样性。首先,主要表现在纳税主体“方面:从其法律形态划分,纳税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几乎涵盖了法律关系的所有一般主体;换言之,一般法律关系的几乎所有主体都有可能因为成为纳税主体,从而成为税法价值的主体。其次,体现在税法价值的主体是由三方主体共同构成的,其理由在第一节已有介绍_如此,即便是有如国家“这样的特殊主体也是税法价值的主体。
强调税法价值主体之普遍性的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其第二方面的内容,即税法的价值是针对税法的所有主体而言的。以往的学者在论述税法的概念。特征。基本原则等基本理论问题时,总是从某一特定主体_即国家“的特定角度而言的。比如,传统税法理论关于税法的三大特征_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都是以国家“作为特定主体的;[30]税法的三大职能_财政职能。经济职能和监督职能“体现的也是税法对国家而言的工具意义。[31]至于税法的概念则更是如此,从笔者在第一节中的有关论述可以明显地体会到这一点。当然,这样做本无可厚非,而且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把税法对某一特定主体的意义当作税法对所有主体的意义之全部,则有违妥当。既然税法有纳税主体。国家和征税机关三方主体,则税法的价值也应当全面地体现在税法对这三方主体的意义上;只论证税法对国家而言的意义_而且很显然,征税机关不等于国家。国家也不能等同于纳税主体或者说人民“,无论如何是有失全面的。此其一。
其二,即使只能从某一特定主体的角度来论证税法的价值,也应当是从纳税人的角度,因为,纳税人(人民“)才是税法中最重要的。最根本的主体;这也从一个方面再一次佐证了笔者对税收“和税法“所下定义的合理性。至于传统税法学过多地关注于从国家“角度来论述税法的基本理论问题,一是没有清楚地认识到税收和税法的本质,从而忽略了纳税人在这其中的根本地位,二是多少有些传统理论研究的阶级性“的惯性因素在起作用。[32]有学者认为,关于法的价值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承认社会划分为阶级的基础上,如何看待法的价值的问题。……如果我们讨论法的价值的基本不是为了利用法律去作敌对阶级的阶级斗争的话,我们就可以暂时不去讨论这个特殊的法的价值问题。“[33]
所以,在探讨税法的价值问题时,应当包括税法对其三方主体而言的价值形态及意义;同时,又以其中税法对纳税主体所体现的价值问题为主,即应当把关注点放在对社会全体成员而言的具有最一般。最普遍意义的法的价值的研究上。“[34]当然,也可以仅从某一特定主体的角度出发,来阐述税法的价值问题,但,一是不能将其作为税法价值的全部,二是在作这种阐述时,必须明确地说明自己所说的这种法的价值是对什么主体而言的价值,并将这种意义上的价值与我们所说的普遍主体意义上的法的价值谨慎地加以区别。“[35]
二。税法价值客体的特定性
税法价值的客体就是税法。任何价值都不过是价值客体对于价值主体的意义。价值是在价值客体上体现出来的。“[36]税法的价值对于主体的意义也是经由其客体而加以体现的。
对于税收和税法的概念,第一节中已有界定;它们与传统税法学理论中同一概念相比,简单来说,至少具有如下几点不同:(1)在税收概念的收入论。活动论。关系论和工具论“等诸种学说中,[37]借用了活动论“的表述,因为收入论。关系论和工具论“基本上都是从国家“的角度而言的(其中尤以工具论“为甚),而唯有活动“一词比较中性“,不偏向任何一方主体。在前一部分中所陈述的理由,笔者认为,采活动“一词为妥;(2)涵盖了三方主体,即人民。征税机关和国家,并且突出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3)表明了税收的两重目的,即其直接目的是形成国家财政收入“,而其根本目的则是使国家得以具备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税法则是这双重目的得以实现的有效法律保障;(4)强调了人民纳税必须依法“且仅依法“而为,内涵了税收法定主义“之因素。
从法理学的角度来说,作为价值客体的法有抽象与具体之分。[38]在税法的价值中也是如此:所谓抽象者是指作为整体而言的税法,即所有调整税收关系的法规范的总称;所谓具体者则是指特定的税法规范(包括税收法律。税收法规甚至税法条款)。税法原则等等。本文探讨税法的价值问题,当以抽象的。或者说整体的税法为主,而以具体的。或者说特定的税法作为例证。
三。税法价值对税法的附从性
对法的价值的划分有多种多样。[39]笔者认为,从法的价值的字面上或从其被使用的角度而言,法的价值包括三方面内容:[40]一是指法本身的价值。法本身就是一个可能是一元化的。也可能是协调的或冲突的多元化的价值系统。[41]二是法促进哪些价值,即人们确定的法律所追求的目的;又有学者称之为法所追求的价值“,或法的目的价值“。[42]三是法对价值冲突作出评价所依据的标准,即法所促进的各类价值之间或同类价值之间存在矛盾或产生冲突时,法依据什么样的价值准则对其进行评价。协调和选择;又可称为法的手段价值或工具价值。
本文论证的税法的价值主要是指上述第一方面,即税法本身的性状和属性,而非所谓税法所促进的价值“或税法价值冲突的评价价值准则“。法所促进的价值“意指法之外的社会状态。属性,并非意指法自身的状态。属性;由于它们是与法相分离的,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它们不是法的价值“。而作为评价准则的法的价值“实际上是处理各种相互矛盾或可能相互矛盾的利益之间。解决价值与价值之间的关系问题的基本原则;其特殊性在于它表述的不是单一的价值,而是复合的价值之间的关系状况,应当被称为法的价值间的关系准则“。[43]所以,税法的价值不可能是一种与税法无关的性状或属性,必须是指税法自身的性状。属性,其归根到底要体现在这些内容上;这也就是税法价值对税法的附从性。
四。税法价值的应有性
税法价值的应有性或应然性是指税法的价值主体所希望的。税法自身所应当具有的性状。属性。
张恒山教授认为,法的价值“一词,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背景,有两种意义指向:一种是客观指向意义上的法的价值,它以既存的实在法为载体背景,是法的实有价值。实在价值,其研究是实证性的,目的主要在于认知;但是,它限制了现存的法的性质。属性。作用中受人们所重视。珍视的部分。大多数法理学者所论述的法本身的价值“就是这种客观指向意义上的法的价值。另一种是主观指向意义上的法的价值,它以未来的。待订的法或待改的法为载体背景,是法的应有价值。价值目标。它是人们在认识和使用客观指向意义上的法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法的价值概念,是对后者含义的进一步发展,体现了法的精神和灵魂,贯穿于法的理论追求,并对实践中的法治建设起着统领和主导的作用。所以,关于法的价值的讨论重点,应当是这种主观指向意义上的法的价值,我们有必要将对法的价值研究转向对法的应有价值“或价值目标“的研究上来。[44]
对此,卓泽渊教授也有类似的论述。他认为,法的价值是法对人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法对人的需要的满足,这是法的价值的最基本的内容,是法对于人的首要意义。二是人关于法的绝对超越指向,是指法的价值具有永远的。不断递进的,而又不可彻底到达其极致的性质,它作为人关于法的永恒追求,总是超越于人的客观能力,总是高于法和法的价值的现状。客观世界作用于人而产生的对于法的需求,仅是法的价值的一个前提,满足这种需求是法的价值的重要方面和主要内容,但它不是法的价值的全部。法的价值还应当,而且也确实具有人们的期望。追求与信仰的意义,_这也许是法的更为重要的价值,具有更大的精神意义。[45]
笔者基本赞同上述两位学者的观点。因此,税法的价值研究也应当将重点关注于所谓税法的主观指向意义上的价值“或是税法对其主体的绝对超越指向。“当然,这种研究方法所确定的价值看来是主观的,其实不然,它最终要通过客体的存在。性状。属性来实现这种主观的要求,也就是说,这种价值的确定方式最终是以客体的存在。性状。属性的现实化为根基的。因此,这种价值研究的起点即使是主观的,而其归宿却是客观的。“[46]实际上,正是实在税法的既存价值状况,及其对应有价值的不相符合或背离之处_或称之为非理想性“,以及税法的应有价值已部分地在实在税法中得到体现或实现的事实等诸方面因素,笔者才能展开税法的主观指向意义上的价值的研究。所以,在法对于人的意义中,法对人的需要的满足,与人关于法的绝对超越指向的两个方面呈现出层级递进关系。“[47]税法的应有价值也正是在其与实在税法的既存价值之间的冲突和调适过程中而逐渐得以实现的;同时,税法的应有价值本身也在不断发展,使其与实在税法的既存价值之间总是保持一定距离,因而具有永恒的指导意义,成为人类税法实践永远追求。不断完善的动力。
总而言之,本文所论证的税法的价值,是指普遍的税法主体,从实在税法本身的既存价值的非理想性出发,根据其自身的需要,希望待订或待改的税法应当具有的性状。属性或作用等因素;这些因素通过税法主体的实践和努力不断地得以实现,同时又不断地对实在税法的既存价值进行超越。
税法的基本价值
一。税法的价值体系与税法的基本价值
大体上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存在赋予人们的行为以动机的特定的价值“(或基准。或社会价值)。……而在各种社会领域。社会集团。阶级等层次中,各种价值相互关联并形成为一定的体系(‘价值体系’)。“[48]税法的价值体系,也称为税法的价值系统,就是由税法的若干价值形态或称价值名目[49]所构成的具有一定内在逻辑联系的有机整体。税法的基本价值是税法的价值体系中的基石价值范畴,它不是对税法现象某一具体侧面。具体关系。具体过程的抽象,而是对税法现象总体的普遍联系。普遍本质。一般规律的最高抽象,在税法的价值体系中属于最高价值范畴或核心价值范畴。[50]
但是,法的价值形态是无所不包的,我们仅从卓泽渊教授的代表作法的价值论一书的目录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51]即使如此,卓教授还是认为:法的价值的内容,异乎寻常的丰富,远非本书所涉及的些许方面。“[52]同理,试图对税法的所有价值形态都作出研究,也远非笔者能力并本文篇幅所及;笔者论述的重点只能是税法的基本价值名目,它们表现为税法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性状。属性。作用,这些最基本的性状。属性。作用是与税法最主要的主体_人民“的最基本需要相洽。互适的。如果我们不是对法的最基本的价值名目进行讨论,而是企图讨论法的所有的价值或所有的价值名目,我们就会淹没在一个无边无际的价值名目的大海之中。“[53]
二。税法的基本价值的确定
(一)确定税法的基本价值名目的前提
要确定税法的基本价值名目,首先就要确定法的基本价值名目。对法的价值形态或名目的确定及其体系的构建,正如普洛透斯似的正义之面“一般,变幻无常,随时可呈不同形状,并具有极不相同的面貌。“[54]国内外的学者对其作出了种种各不相同的论述。对此,笔者认为,法的基本价值名目包括:秩序“和正义“。美国著名的法理学家博登海默认为,秩序表现法律制度的形式结构,正义表现法律制度的实质目的;法律就是秩序和正义的综合体。[55]张恒山教授则认为:[56]
秩序,是法所追求的(或人们希望法所体现的)社会形式性状,或者说是人们企图利用法来实现某种社会形式性状。……这是法的形式价值。
正义,是法所追求的。是人们企图利用法来实现的某种社会实质性状。……这是法的实质价值。秩序这种法律的形式性状要内含正义这种实质性状;同时,正义这种实质性状要通过秩序这种形式性状来体现。于是,秩序这种法的形式价值要与正义这种法的实质价值互为里表。
既然是法的基本价值名目,当然也就可以进入到作为部门法的税法当中而成为税法的基本价值名目。但是,机械地照搬法的基本价值名目于税法中,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其一,并不是每个法的基本价值名目都能够在所有的部门法中得到清楚。明确的体现;其二,即使如此,法的基本价值名目在具体的部门法中的表现和含义也是各不相同的;而且,其三,各个部门法的主导价值也因部门法的不同而相异。
其次,在确定税法的基本价值名目之前,我们还必须明确如下两点:
第一,税和法,自古以来,就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有税必有法,无法不成税。我们在研究税法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税收问题。因此,本文在探讨税法的价值时,也必然会论及税收的价值等有关命题;税收的价值研究无疑对我们研究税法的价值问题具有极大的启发性和参考性。但这并不表示税收和税法是等同的;二者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一为法律范畴,一为经济范畴。第二,税法价值的潜在性。法律规范本身所包含的价值观念是潜在的。它深藏于法律规范的字里行间。任何法都不可能将自己的价值意图记明在每个条款之中。“[57]同时,笔者认为,在规则。概念和原则这三个法的基本要素中,由于规则和概念数量上的繁多与复杂,我们难以从中逐一推导其所体现的法的价值,运用法律规范准确表现某一法的价值,以及要弄明某一法律规范所体现的价值,就是立法者本身也有一定困难,对非立法者来说更不是唾手可得的易事。“[58]但是,法的原则是说明详细的规则和具体的制度的基本目的的“,[59]原则是超级规则,是制造其他规则的规则,换句话说,是规则模式或模型。“[60]同时它又处于最接近法的价值而最能够直接。明白。准确地体现法的价值的层次,所以,法律原则是规则和价值观念的汇合点“[61];而且实际上,许多学者从税法的原则的角度出发,在不同程度上都涉及到了税法的价值问题。因此,本文将在税收价值研究的基础上,以税法的有关基本原则为线索来展开对税法的基本价值的论述。
(二)税法的基本价值名目的确定
法律所保障的或值得法律保障的(存在着这种必要性的)价值,我们将其称之为‘法律价值’。……而这些各种法律价值的总体,又被抽象为所谓的‘正义’。“[62]在正义这一基本价值中,又包含安全。自由。平等。效率这四大主要价值。“[63]同时,不论中外的税收经济学者或税法学者在阐述税收或税法的基本原则时,尽管其总结归纳的原则名目不尽相同,但几乎都包括公平“和效率“这两大基本原则。因此,笔者将正义“这一法的基本价值名目在税法中的体现。即税法的基本价值名目确定为公平“和效率“;其中,又以公平“价值为主。其原因,简单来说,主要有:
第一,实在税法的既存价值状态,体现出对税法的应然的公平“价值的较多的非理想性,并已经深入影响到了税法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的各个方面,是其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有必要在此正本清源,还税法之公平价值“以本来面目,并以此为税法之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第二,税法的效率价值是通过税法的效率原则来体现的,而税法学者通常在界定税法的效率原则时,实际上只是直接地采用了税收的效率原则,其对税法的真正意义和重要性不如公平价值那样直接和明显。通过考察其具体内容,就可以发现这一点。
税收的效率原则包括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率两大方面。税收的行政效率是通过一定时期直接的征税成本与入库的税款金额之间的比率来衡量的:比率越大,国家征收的税款越多,在征收过程中的支出越少,税收行政效率就越高;反之则越小。税收的经济效率是指税收对社会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影响状况;其检验标准,在于是否使税收的额外负担最小化和额外收益最大化。税收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手中转移给政府的过程中,除了资源转移本身(此为税收的正常负担)以外,势必还同时影响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或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选择,由此而对经济活动产生干扰和阻碍,社会利益因此而受到削弱,便产生了税收的额外负担。税收的额外收益则是指当市场配置资源低效或无效甚至失灵时,税收的调节作用就得以发挥,从而进行干预促使经济正常有效运行。
由此来看,税收的行政效率更多地属于行政学或行政法学研究的范围,而税收的经济效率则主要是指税收的宏观调控(法)作用;二者对税法学基本理论的影响远远没有税法的公平价值“那样具有决定性。所以,本文将紧紧围绕税法的公平价值“展开论述。
税法公平价值论(上)【14999字】:http://www.youerw.com/faxue/lunwen_165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