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法学论文 >

關于民事诉讼伪证泛滥的调查与思考【2822字】

时间:2023-06-24 09:28来源:毕业论文
關于民事诉讼伪证泛滥的调查与思考【2822字】

诉讼证据对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审判效率。确保司法公正等方面都起着决定性作用,随着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和完善,诉讼证据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但


诉讼证据对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审判效率。确保司法公正等方面都起着决定性作用,随着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和完善,诉讼证据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但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致使民事诉讼中频频出现伪证,干扰了民事诉讼程序,影响了裁判公正,严重践踏了法律的尊严。笔者试从基层法院的现状出发,以某基层法院论文网为调查对象,对该院民事案件的伪证现象进行了一次深入摸底,对民事伪证的特点及其存在的原因等问题进行了一些归纳和总结,并就防治对策发表了一些浅见。

一。民事诉讼伪证现状

1。频发率高。自去年来,该院民事庭共审结有证人出庭的案件379件,其中有伪证行为的案件162件,约占案件总数的40百分号以上。而在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七种证据形式中,又数证人证言的伪证频发率最高,占伪证案件“的70百分号。

2。制裁率低。要创建诚信社会,就必须对违背诚信的行为及时进行制裁。要维护正常有序。真实高效的诉讼秩序,提高人们对司法公正的信赖值,就必须对伪证行为进行制裁。然而,在当前民事诉讼中,法院对伪证的制裁力度不容乐观。据2005年来的数据统计显示,该院民事庭对伪证进行制裁的案件仅为3件。

3。威慑力弱。由于法律漏洞。制裁率低等原因使得众多民众对伪证行为没有提起足够的重视,再加上人们向法院提供虚假的证据材料,往往与经济利益或其他利益有着密切关系,受利益驱动,人们越发对伪证“的后果弃之不顾,从而愈发减弱了伪证制裁的威慑力。

二。伪证泛滥的主要原因

1。法律规范疏漏,约束不力。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规定: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二)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指使。贿买。威胁他人作伪证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八十条规定……当事人或者其他诉讼参与人伪造。毁灭证据提供假证据,阻止证人作证,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或者对证人。鉴定人。勘验人打击报复的,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的规定处理“。通观民诉法和民事证据的相关司法解释,对于伪证行为的制裁规定仅限于此。由此可见,的立法对伪证的形式的列举过于简单,并未针对具体的情形作出相应的规定,使某些伪证行为被排除在法律制裁之外。而且对伪证制裁的形式也过于简单,轻重幅度把握不到位,仅有的罚款和拘留两种形式操作性不强,警示力不大。

2。法庭认证困难,打假举步维艰“,造假容易识假难。推翻一个虚假的证据,需要另一组相应的证据来证明,这就无疑给法官的认定设置了另一道高墙。法官虽然可以运用自由裁量权排除疑点证据,但是,如果要将疑点证据拿来作为伪证制裁,就必须搜集其它证据来证明其认证的正确性,由于对伪证认定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巨大的工程,导致了很多法官不愿投入更多精力对本诉外的事实进行调查,笔者曾为此采访过几位法官,发现这在民事案件中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约占整个民事证人出庭作证案件的63百分号。其中一个法官就碰到过这样一个离婚案例。一方代理人指使其他人将婚后债权1万元“说成2万元“,而这一过程恰被该院一名干警听到,明知证人做伪证,但通过何种手段去认定证人作伪证,成了困扰该案承办法官进行伪证制裁的一大难题。

3。社会根源。当国际政治欺骗。各种经济骗局。日常说谎成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时,诉讼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必然会受到社会生活其他方面的影响。结合历史原因及社会背景,具体而言,伪证的社会根源主要有:①全民法律观念未真正树立,国民文化素质高低不均,由此而引起的证据意识不强,对伪证现象缺乏应有的抵制和斗争。②社会风气无根本好转,虽然经过普法活动,进行过法制宣传教育,但许多地方普法流于形式,因而在整个普法过程中,真正自觉学法。守法的不多。③中国的传统家族观念。义气主义严重。家庭成员。亲朋好友之间在法庭上有难“,一般人通常都会越过法律义无反顾地冒险帮忙“。④对证人的保护制度不健全,证人的社会压力大。证人作证具有很大程度的公益性质,往往只是出于社会正义或他人利益的要求,而与本身无利害关系,在这种既没有强制作证制度,证人安全又缺乏保护的前提下,证人一般不可能顶着过大的压力(对方当事人往往会动用威胁。侮辱。殴打。或打击报复等各种手段),冒着身家性命去维护与自己无关的个人和集体利益。

4。制裁制度的漏洞。就现存整个庭审流程来讲,伪证制裁看似裁判行为的旁枝末节,不去制裁似乎也无关大碍,反倒是对伪证制裁错误,会导致被制裁方迁怒于法官个人,从而使得法官倾向于对伪证采取置之不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一则明哲保身,再则省时省力。

三。伪证案件引发的思考

从笔者所调查法院今年发生的几起典型伪证案例来看,当事人制造假证的主要目的主要有两种,一是为了对付案外第三人,借助诉讼达到转移财产的目的。这种伪证的特点是原被告双方串通一气,伪造债务,制造官司,除非案外人提出异议,否则整个诉讼活动很难查出漏洞。另外一种制造假证的目的是一方当事人为了从官司中获得更为有利的结果(如更多的经济补偿),而故意与案外第三方串通,欲瞒天过海,骗取法庭的信任,这一类伪证绝大数的受害方当事人会有强烈的反击,但多数会苦于没有证据推翻对方事先准备得几近无懈可击的证据而让法庭左右为难。笔者拟从一起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2003年,曹某的妻子周某。母亲赵某向法院起诉李某。吴某财产损害赔偿(毁林),曹某以其妻。母的代理人身份参加诉讼,在诉讼过程中,原告曹某为骗取法院判决李某等人多赔付青苗补偿费,指使他人绘制虚假的毁林示意图,并在伪造的毁林示意图上见证签字。加盖村小组的公章,将其妻周某的毁林面积1亩虚构成7。8亩,造成法院采用原告方伪造的证据错误判决被告多赔付14280元青苗补偿费给原告。今年2月,该县人民检察院指控曹某犯妨害作证罪,向法院提起公诉。

从上述伪证案我们可以看出一般民事伪证案的如下危害:

1。妨害了诉讼秩序,影响了法律尊严。当事人随意伪造证据。制造假象,蒙骗法官,并使之做出错误的判断,这已经是对法律的亵渎和对法官的戏弄,而案中的原告曹某不仅自身随意漠视法律,而且还指使十余人为其造假,更是对法律的集体践踏,严重影响了法律的尊严。

2。浪费了诉讼资源,造成当事人讼累。上述伪造毁林示意图引发了两个案件,历时三年多,启动了民事诉讼。执行。公安侦查。检察指控。刑事诉讼等五个程序,严重浪费了司法资源。且因受害方远在新加坡,庭审期间,先后多次托人或亲自往返于法院和各部门之间,为各个证据的论证和质证耗费了大量和人力和物力,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3。动摇了法制信心,污染了社会风气。曹某的伪证案不仅让十余名为其造假的证人戏弄了一回法律,也让当地的一片知情村民亲自感受到了法律的软弱可欺。虽然曹某最终因妨害作证罪被绳之以法,但在当地的社会上仍产生真真假假。真假难辨的恶果,动摇了包括证人。当事人在内的社会公众对法制的信心和期望。

關于民事诉讼伪证泛滥的调查与思考【2822字】:http://www.youerw.com/faxue/lunwen_179591.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