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者、旅游资源和旅游中间商是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旅游者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其消费行为支撑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据相关学者预测,每1元的旅游消费可以产生4~5元的乘数效应[1],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者消费水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经济发展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个性化的流行,自助游已逐渐崛起并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自助旅游者消费行为进行研究,掌握其消费偏好,不仅可以为旅游目的地旅游自助化趋势提供指导,更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但目前自助游的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实践的发展,这对自助游市场的规范和完善是非常不利的。论文网
本文以镇江为例,对自助旅游者消费行为进行研究,从人口特征、旅游决策和旅游评价等方面总结其整个旅游消费过程中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最后从政府、旅游企业和自助旅游者自身三个方面对镇江市旅游自助化趋势提出建议。
1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1 自助游概念的界定及相关理论
1。1。1 自助游的概念
国外对于自助游的研究开始的比较早,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自驾游和背包游方面。沃尔(Wall)利用问卷调查统计了汽车出游的频率、时间、游伴构成、居住地和目的地之间的距离及分布。沃尔(Wall)的论文是最早的关于自驾游研究的文献,为自驾游研究奠定了研究框架和基础。在自驾游概念方面,普里多(Prideaux)认为,自驾游是“从出发地到目的地之间的驾驶以及与旅游有关的活动,无论车是自己的还是租来的[2]。”奥尔森(Olsen)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时间要素,从过夜的角度来界定自驾游。西方对于背包游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科恩(Cohen)将国际旅游者分为制度化和非制度化旅行者。制度化旅游者指的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大众旅游者,而非制度化旅游者就是后来我们所熟悉的背包游客。非制度化旅游者在最开始没有统一的称呼,“流浪者”、“漫游者”、“长期自助者”都是它在20世纪的代名词,直到皮尔斯(Pearce)以“他们背着大背包的旅行方式”定义这一现象后,“背包旅游者”这一称呼才逐渐固定下来。
国内对于自助游的研究多在国外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但是对于自助游的概念也没有统一的说法。比较相似的说法是自由行、个人行等,这些说法都强调旅游者自身意愿和自主性,强调自由。陈俊鸿认为自助游是一种无需借助导游人员,完全按照自己选择的路线独立进行的一种旅游活动。张奕晖除了强调自主性外,还从游客参与性的角度定义了自助游,指出自助游是一种注重体验和休闲的参与性很强的活动。陆勇认为,自助游是游客借助自己掌握的旅游目的地知识,独立选择旅游线路而进行的旅游活动。从前人对自助游的定义不难看出,自助游的核心在于自己决定旅游路线,支配旅游时间。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自助游是不借助或者部分借助旅游中间商,自主决定旅游路线,自由安排旅游活动,满足自身休闲、度假、求知、探险等目的的旅游方式。
1。1。2 自助游的特征
⑴ 出游规模小,出游活动自主安排
与传统的团队旅游不同,自助旅游者通常选择独自出游、与朋友亲人出游或是家庭出游,旅游同伴大多志趣相同并且意见也较为统一,与同等规模的旅游团相比,花费较高。他们在消费行为上与团体游客也有较大差异,其消费心理呈现出矛盾的特点:一方面追求性价比高的住宿、交通,另一方面对于一些特色旅游产品又具有不俗的购买力。 镇江自助旅游者消费行为研究(3):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12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