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3月5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所谓“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与深度融合的过程,其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和数据化[ ]。
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也带动了传统行业的发展,为其注入新的活力。依靠其时效性、交互性、共享性、超时空性以及影响面的广泛性,加之网络本身具有的平等、开放特点,互联网扩大了公益慈善的场域,为公益慈善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研究员黄浩明认为,互联网极大地调动了公民对于公益慈善的参与度,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使得公众对于公益慈善的关注度和行动力高度合成[ ]。草根公益组织乘着“互联网 +”的东风,必将星火燎原,不断壮大发展,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草根公益组织发展起步较晚,专门针对草根公益组织的研究尚很不足,理论研究滞后。本论文立足当前“互联网+”的社会背景,通过文献研究和个案分析,探索我国广大草根公益组织的发展困境,并总结经验教训,为草根公益组织的发展提出可行的对策,为困境中的草根公益组织寻找出路。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2008年是我国现代公益元年。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及北京奥运会等一系列事件的推动之下,我国草根公益组织开始大量涌现,迎来发展的高潮,赢得广泛的社会关注。
互联网为公益组织发展构建平台,促进组织间、组织内的沟通交流,协调了公益事业相关各方的关系,维持公益系统的平衡,推广公益慈善理念,解构并重构了社会公益链,为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生机。我国民间草根公益组织处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状态,在运作中存在一系列问题,面临发展困境,而当前“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可能为我国草根公益组织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以往学者对于草根公益组织或民间非政府组织的研究主要倾向于从组织自身入手,分析草根公益组织的产生及运作管理机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没有全面考虑到草根公益组织生发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草根公益组织如何在新的背景下成长壮大,完善治理,更好地适应“互联网+”,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与此相关的研究尚不充分,也不完善。本文以南京市某一较为典型的草根公益组织为例,对“互联网+”的背景予以充分考量,结合实地调研,探索“互联网+”背景下草根公益组织发展的新出路,以期为解决草根公益组织当前发展困境提供可行的对策。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在现有研究中,根据不同的视角、政治环境和社会语境,存在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非政府公共部门、慈善组织、公民社会组织、民间志愿组织等不同称谓用以指称第三部门的社会组织[ ],草根公益组织既属于非政府组织,又属于非营利组织,也属于民间社会组织,但它的具体内涵又和上述概念有一定的区别。
“草根”是从西方引进的词汇,英文原文为“grassroots”,意指处于地方和基层,远离权力中心的民众,强调将普通人组织在一起以影响和改造他们所生存的社会环境[ ]。被引入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后,被赋予“基层民众”的内涵,代表平民化、群众化、大众化等概念。学者们对于草根公益组织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贾西津认为草根公益组织是尚未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但符合NGO定义的组织,一般由民间自发组建,因各种原因不能在民政部门获得法人资格[ ]。乔松、王乐芝认为,草根公益组织主要依靠社会力量进行运作,无论在组织结构、组织管理还是财政上都相对自治,不依附于政府,强调志愿精神和参与精神[ ]。草根公益组织的概念强调自发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利他性,有别于传统的具官方或半官方背景的慈善组织,发起创立于民间,独立运作,组织管理和运行具有自发性,面向社会特别是弱势群体提供公益服务或者公益产品,活动领域较广,在解决问题、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社会公平、建设公民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承接政府职能、促进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 互联网+背景下草根公益组织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3):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41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