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当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家庭作为一个非正式系统功能不断弱化的情况下,很多时候“家”退化成了一个房子---是的它可以遮风避雨,可以保护安全,冰箱里还可以储存食物,甚至还可以有电视机电脑提供娱乐。但一个缺少了其他人关怀的“家”,一个与社区系统没有互动的“家”,一个不能为老年人提供积极社会参与,与同龄人互惠交流的平台的“家”,显然是不够的。是时候让老年人走进社区这个大家庭,用“社区养老”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更高质量的晚年生活了。
但中国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是否能够承担起这一重任呢?我国学者结合外
国经验和理论依据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探索。但外国经验到了我国会面临中国特殊国情带来的问题和挑战。中国人口基数大老年人数量庞大,可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基本的养老金体系尚有城乡差距有待弥合,短期内无法投入更多资金来大规模的兴建“老年活动室”或大量的购买上门养老服务。因此探究目前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实际运作情况如何,存在那些问题,如何改善,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文献综述
(一)社区养老的内涵与特点
“社区”原本是拉丁词汇,愿意是指“共有物”或“密友”。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最早将其引入社会学中,认为社区是指:“建立在同质人口上,拥有共同价值观,互相帮助的有人情的社会群体。”而社区养老的概念源于欧洲,部分学者认为源于英国,其目标在于:“鼓励老年人留在家中和社区内,并构建相应支持体系的政策”。[ ]我国学者陈辉,丁艳秋将其界定为:“社区为居住在自己家里的老人提供社会化养老服务,用科学的组织管理使老人能够在自己熟悉的家庭社区中安度晚年。”[ ]
关于社区养老的特点的研究:祁峰[ ]认为相比于制度化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由政府用法律法规的形式保障的养老保险,社区养老在服务客体构成,服务宏观统筹度,服务资金补贴力度上可以根据具体的对象,时间地点等因素采取差异化个性化的措施。从社会保障的制度层面来看:公益力量、非营利组织、福利保障、特殊救助等与养老服务息息相关的元素都应该被整合到社区养老中,呈现一个多元的,全方位的政策。并且社区养老服务的运作不能仿照纯粹的商业化模式运营,不能一位追求付出与回报。
陆育蕾,荣文婷[ ]在研究义工与志愿者对社区养老所起的作用后也认为,社区养老的特点是在于能够最大化利用社会和社区内部的公益资源,减少政府建造集中性的,大规模的养老设施和机构的冗余投入,并且避免此类投入由于缺少弹性因而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弊端。这也与社区养老应该个性化,平台化的理念互相作证。
(二)我国社区养老的需求探索
王宁[ ]在调查了我国城市社区养老的现状后认为,国际上一般将老年人定义在60~65岁以上,而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一般超过十分之一国际上就普遍认为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我国在1999~2000之间便符合了这一标准,而全国老龄办的报告更是强调:目前我们正处于快速老龄化的阶段。因此随之出现机构床位,医疗资源紧缺,老年人起居缺乏照料,生病少人陪护,生活单调乏,精神孤独抑郁等现象。
老年人上了年纪难免生理机能衰退,因此很关心自己的生理健康状况。罗映光,林丽[ ]在进行和谐社区课题组的研究中发现,一方面由于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困扰,他们希望有专门的“社区医院”,或者类似服务中心能够提供简单的打针输液等服务。因为多数老年人在少人陪同的情况下也不方便经常往来于社区和医院。而另一方面与治疗相对应的强身健体方面的需求也是老人们仅次于医疗服务所关心的。许多老人退休在家后认为有锻炼身体延缓衰老的需要,但大多数的老人没有相应的体育运动和医疗保健知识,即使对于年轻人来说在没有专业指导的情况下也无法科学的进行跑步,太极拳等训练,对于老年人来说更希望社区能进行类似活动的组织和辅导。 初探上海老年人社区养老现状与模式(3):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4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