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支柱政策框架“看央行的关注重点
2010年9月9日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牛津财经论坛上的午餐讲话中谈到了中央银行重点关切问题的演变,此次讲话也是在大危机之后,结合中国经济发展,顺应历史潮流做出的。
2017年3月24日,中??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论文网暨中国金融论坛年会“上表示,当前阶段,人民银行明确提出并探索建立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政策框架,这也是对2010年周小川行长讲话内容的一个延续。
一。货币政策灵活运用,多层目标
2017年以来,无论是周小川行长在德国G20央行财长会议上,还是在3月20号央行官网发布的工作论文中,都强调将实行稳健中性的货币需求,其目标是以控制通胀为主,兼顾转型发展和金融改革的需要,平衡稳增长,调结构,抑泡沫。这些政策目标是根据中国现实发展提出来的,当然,也切合了小川行长在牛津财经论坛上的讲话,我们央行的政策目标之前一直是控制通胀,认为只要将其控制在低水平,就可以同时实现其他目标,但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和金融领域的不断创新,我们必须兼顾各个目标,赋予各个目标不同的权重,以此来稳定金融秩序,因此我们的央行也给予了金融系统稳定越来越高的权重。
自2017年以来,央行进行了几次逆回购操作,是典型的货币政策的运用。对于的央行而言,相比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更加灵活,可控,高效。在市场上缺乏流动性,同时又要控制低通胀的情况下,央行自然而然地选择了逆回购,释放短期流动性,补足市场短期信用。正如周小川行长所说,现实的市场并不是那么有效,所以,期待货币市场到来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变化,仍需央行做好调控。
二。宏观审慎体系建立,监管加强
个体的简单加总之和不等于总体,所以,小川行长指出,以往认为的个体微观上的健康,加总起来,总体宏观就是健康的这一说法不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就告诉了全世界这个哲学性的道理。所以,央行关切的重点,是要不断加强宏观审慎管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主要是逆周期进行,因为顺周期到来的效应和民众情绪是导致金融系统不稳定和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所以,人民银行在建立MPA时,要将时空线拉长,磨平周期效应,引导市场价格良性发展。其次,要注重实体经济与金融产品的对接,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利用高杠杆获取高收益,如果没有实体经济作为支撑,只能是资产泡沫,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牵一发而动全身,必将引起市场动荡,系统风险,当然,将金融产品创新纳入明确的法律制度框架也是很有必要的。宏观审慎性监管,一定要从大局出发,自2003年银监会成立以来,就是分业监管的体制,银监会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但最后贷款人确实人民银行,所以就有一个矛盾在里面,最近提出的混合监管也是迎合经济发展趋势的,一行三会的监管模式,相互之间总有漏洞,混合监管的体系下,央行可以站在一个总领的角度去把握宏观态势,引导各金融机构的整体发展,才能减少系统性金融风险。
三。国际发展态势,积极借鉴
2009年4月2日二十国集团峰会宣布成立金融稳定委员会作为全球金融稳定的宏观审慎监管国际组织,2009年6月17日,美国政府公布了金融监管改革的白皮书,继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公布后,欧盟委员会也宣称要成立由成员国中央银行行长组成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主要将负责监测整个欧盟金融市场上可能出现的宏观风险,及时发出预警并在必要情况下建议应采取的措施。以上种种,都说明世界各大央行,都在密切关注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强宏观审慎监管。
自2004年以来,相继提出了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分类开展信贷政策,将外汇纳入宏观管理,建立MPA等,都体现了在宏观审慎监管方面的努力,时至今日仍然需要借鉴国外检验,服务于的国情。
央行可以结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理念,多加关注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金融综合信息的统计,金融法规的不断修订,最后贷款人职责的完善等,同时,各商业银行也要执行巴塞尔协议三当中关于资本充足率的规定,必要时必须上调资本金比率,以加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稳定金融系统,保障经济持续发展。
人民币升值压力,美联储加息,经济新常态等一系列变化都对中央银行的监管能力和货币政策目标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央行关切点的演变,也将引导着经济发展的方向,相信在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在央行政策的引导下,我们的经济会稳定而持续地发展下去。
从双支柱政策框架“看央行的关注重点
从双支柱政策框架”看央行的關注重点【1759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42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