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和谐民族交往的思想渊源及其现实意义【7603字】

时间:2023-03-11 22:10来源:毕业论文
和谐民族交往的思想渊源及其现实意义【7603字】

〔摘要〕和谐民族交往要求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和谐民族交往的思想渊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藏的和“。礼“。善“等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民族


〔摘要〕和谐民族交往要求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和谐民族交往的思想渊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藏的和“。礼“。善“等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民族交往过程中保持政通人和。实现利益共享。认同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宽容互纳进而实现和谐民族交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和谐“由和“衍生而来论文网。作为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和“的思想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各个时期和各家各派之中,积淀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不仅闪烁着东方式的哲学智慧,显示出独特的理论价值,而且在维系社会稳定。促进各民族和谐交往。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和谐民族交往的内涵。

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的内涵: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1]这就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指导思想上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基础上的最新理论概括,突出中华传统文化中和“的精神,也是当前民族关系的核心价值取向。民族关系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相关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联系和作用。影响的关系,是双向的。动态的[2](p。166)从民族交往这一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关照民族关系首先必须搞清楚民族交往是什么。按照金炳镐先生的观点,民族交往是指“民族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必然发生和经历的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是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接触。交流和往来以及民族关系的协调,即指民族联系中的互动和民族关系的整合过程,也就是民族生存和民族发展的一种方式。[3]而和谐民族交往意指“交往双方(或多方)民族处于同等地位的和睦。协调的交往,这是交往双方(或多方)民族生存发展的共同需要和共同的愿望。[2](p。112)可见,“和谐是“民族交往的目标追求。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和谐民族交往就是强调将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交往活动引导。统一到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发展观中,创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二。和谐民族交往的思想渊源。

(一)和而不同,和实生物

中国文化很早就有“和而不同的思想,这种思想在今天看来,仍然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可资利用的宝贵精神遗产,仍然是全球化时代民族之间和谐交往共同发展赖以借鉴的珍贵的精神财富。国语·郑语载史伯云:“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4]“和是以不同的事物汇聚。结合在一起,得其平衡。协调,相济而相成,这样才能生机盎然产生新的事物。“同则是单一同质事物的叠加,如此不会有新的发展,“同则不继。“尽乃弃矣。左传·昭公二十年中记载晏婴论述“和与同异,他对“同的批评是:“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孔子也曾说: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5]“和而不同是君子“尚义,既能与人和睦相处,合作共事,又恪守自己的道德信念,不苟同于他人;“同而不和则是小人被利益所左右,对自己有利就苟同于他人,当利益发生冲突时则与人争执。易传中有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6]“厚德载物就是君子效法地之坤德,具有博大宽容的精神。中庸则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7]“小德是讲差异性,“大德是讲统一性,天地间“万物并育。“道并行,虽然有差异,但其“不相害。“不相悖,在差异中有其统一与和谐。概括起来说,“和而不同就是尊重差异,崇尚和谐,反对搞单一的同质化,也反对不同事物之间的冲突。对抗。这一宗旨表现在民族关系上,就是尚书·尧典中讲到的“协和万邦,意思是说热爱和平,反对侵略,主张各国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7](p。196)兼容并蓄,相反相成。将这样一种思想用之于当今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就是要承认和尊重多元,既认同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又要以博大宽容的精神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以“文明的对话代替“文明的冲突,在对话中产生共识与和谐,逐渐走向人类文化的“多元一体。只有“和而不同才能促进人类文化的繁荣发展,这就是“和实生物,“殊途同归;如果搞某一种文化的霸权主义,或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对抗,那就是“同而不和。“同则不继了。

(二)克己复礼仁者爱人。

在中国传统思想里,“礼的精神实质就是“敬。人与人之间彼此尊重,就是“礼之用。“非礼勿动。“立于礼目的都在于“执事敬。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8]“克己,首先意识到自我的存在,意识到一个自我拥有意识和行为的自由。因此要自觉预防自我流于任性,做到“克己。“复礼,首先是“礼,互相尊重,彼此平等,维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复礼更在于对他人的尊重。所以,“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个人的自觉行动来实现自我的自觉与自律,践行尊重人的原则,进而达到“仁的境界。这种仁的本质就是对人的关爱,仁爱学说彰显人的禀赋和尊严,“以人类共同性的本质为哲学基础,为所有人的自我完善开辟了道路。[9]孔子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子所谓“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体现的都是仁爱精神。董仲舒认为“仁在爱人,不在爱我。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自己遂其生,使他人亦遂其生,使万物各遂其生,才算得上是仁。戴震所谓“一人遂其生,推之而于天下共遂其生,仁也等无不秉承追求仁义道德达到和谐共生的精神。[10]孔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8](p。208)血缘之爱加以延伸和扩大,变成全社会人际关系普遍遵循的原则。“仁者爱人既是自我觉醒,又是自我完善,既是自我发现,也是自我实现。张扬的是一种博大的理念和崇高的境界,试想,交往主体间彼此都能以自我的仁爱情怀与生命意识去关照对方,我们生活的世界岂不就是和谐祥和的美好人间。

(三)上善若水,有容乃大。

对“善的向往与共生理念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不懈追求,老子讲“上善若水,[11]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滋养,而不与万物争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有容乃大,源自尚书·君陈:“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12]意思是说,对于冥顽不化的人,不要愤怒忌恨,对于一个人不要求全责备。必须有忍耐,才能够成功。必须宽容,德才算大。古兰经箴言里讲:“只因来自安拉的怜恤,你要对他们和气;如果你粗暴傲气,他们必定从你周围远去;你应该体谅他们,为饶恕他们而求祈;处理事情要跟他们商议,你要是已作决断,就该对安拉仰赖托依,安拉对仰赖者确实欢喜。[13]清代回族学者马智在其著作清真指南中指出:“能慈骨肉者谓之独善,能慈同教者谓之兼善,能慈外教者谓之公善,能慈禽兽。昆虫。草木者谓之普善。[14]这种“善的思想及其包容共生的理念告诉我们:民族之间的交往攸关民族发展,每一个民族都应该汲取不同民族文化优秀的智慧,对于各民族文化在取长补短。求同存异中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只有通过交流和交融,民族文化才有机会在世界上树立起应有的威信和地位,各个民族的文明及智慧也才有可能从被遮蔽的状态中朗然呈现,造福人类。“人类文明史表明,各民族文明的发展是与交往范围扩大同步的。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只要善于开放交往,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就能够走在历史的前列。[2](p。106)各民族和谐共生的要求必将使民族关系的内容更加完善。“和谐共生以承认差异和多样性为前提,力求实现不同个体。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利益调适,强调对各民族文化和利益多元化的承认和尊重,以及在共同利益和目标基础上各民族平等。团结与繁荣。发展的一致性。

三。和谐民族交往的现实意义。

和谐民族交往就是要实现社会各民族成员。群体之间,各民族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和睦顺畅,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各民族团结的社会。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间信任和谐的思想渊源,在民族交往中保持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政通人和是实践和谐民族交往的基础。

政通人和是和谐社会的体现。和谐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政治稳定,体现在民族交往中就是民意通畅。民气顺达。民心安定。民风朴实。民间祥和。要实现这一目的,首先应加强少数民族社会的民主政治建设,应充分重视。真正确认少数民族在民主制度建设和政治参与中的平等主体地位,在国家的总体指导下,尊重各民族在民族交往中的自我选择与创造精神,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存在与发展的权利,建立有利于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对接与调适的制度机制与政策环境,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实现有机整合和主动适应;同时要动员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参与政治,尽可能畅通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渠道,使少数民族能够依据制度实现政治参与,减少或杜绝非制度政治参与,以正常途径和渠道解决少数民族因社会转型而出现的利益调整和利益保护问题。对于在同一民族和不同民族的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产生的利益冲突,都需要充分运用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平衡机制和自然生态调控机制去协调它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促进利益合作,以实现各种民族利益要求都得到合理满足。其次实现政通人和要充分依靠法治国家的建设,依法治国也是政通人和的重要保障。民族和谐是法治建设的目的,法治是建设民族和谐的手段,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从当前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来看,已进入转型的关键阶段,既是战略机遇期又是矛盾多发期,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现实性问题集中呈现,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时,法治所承担的促进民族合作。协调民族利益冲突的任务更加迫切。“坚持以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法治原则处理族群(民族)问题,……所有公民不论族裔(民族)成分一律平等,所有公民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所有公民均享有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迁徙。生活。工作的权利,……加强对一切处于经济社会滞后的地区和公民的发展援助,促进全国人民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15]“保障少数民族权利的问题只有在不离开平等原则的彻底的民主国家中,通过颁布全国性的法律才能解决。[16]法治就是依法办事,民族法治就是要求全国各族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保证民族事务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制度化。法律化,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而进一步促进民族和谐交往。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讲表现为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这种关系突出表现在民族交往心理的差别,这种差别有认识方面的,也有实践方面的。不管哪个层面都有可能引发民族矛盾。这就说明必须加强民族法制建设的重要性,通过法律制度的实施,合理疏导各种民族之间的冲突和摩擦,切实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实现各民族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进一步推动和促进和谐的民族交往。

(二)利益共享是实践和谐民族交往的动力。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以和谐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规范和原则,就是为了使各族人民在相互交往。接触。沟通的过程中,增强对彼此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承认和尊重,协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密切联系。在社会主义阶段,各民族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在非根本利益上,各民族之间仍然存在着矛盾和冲突。特别是在资源开发中践行利益共享机制,利益共享说到底是一个利益分配的问题。建立这样一个机制,能够克服原有资源开发与利益分配机制中忽视资源所在地政府和资源所在地居民利益的弊病,形成各方利益主体在资源合作开发生共赢的分配模式。既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又有助于增强社会的稳定程度。物质利益即经济利益是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直接原因,“在古代,每个民族都由于物质关系和物质利益而团结在一起。[17]“要使各民族真正团结起来,他们就必须有共同的利益。[18]这个共同的利益就是民族平等的社会基础即经济关系中结成的纽带。只有实现了利益共享,才能不断发展共同利益。民族利益包括民族总体利益和民族个体利益。从民族个体成员来说,民族总体利益是比较抽象的,难以体会和辨明的,而民族个体利益则是直接感受和容易辨明的。正是由于民族个体成员都是经济活动的利益相关者,他们更加清楚地意识和感受到民族经济交往的现实意义。实践证明,只有建立起以平等为基础的利益共享机制,事关民族个体成员切身利益的经济活动得以保持和延续,并在实践中逐步优化为稳定的方式或内容,才能推动和谐的民族交往日益巩固和发展。

(三)文化认同是实践和谐民族交往的导向。

当前各民族人员流动。杂居现象增多,多种民族文化并存成为常态。各民族多元文化的和谐交往。共存。共荣是构建和谐民族交往的保障,各民族多元异质文化的和谐共存。共荣,也是构建和谐民族交往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民族文化自身的包容性也有力地支持了各民族文化的共存与发展。同时,各民族表层文化共存相安无事,但更深层次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心理却常常隐藏着冲突。文化发生变迁时可能造成心理失衡与感觉错位,引发社会问题。因此,充分认识民族意识作为“民族历史发展中的文化积淀[3](p。110)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独立性和巨大反作用,这是文化认同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要特别注意中华传统文化的公共性影响,充分发挥和依靠这种公共性的影响来促进和推动民族间的信任与和谐。在2010年5月召开的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公报中,明确提出要“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19]这一政策主张为促进中华民族交融一体和保障国家安全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在当代,中华民族的认同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共同的民族历史渊源,二是共同主体民族的文化,三是共同的国家__中国,这三个层面认同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认同。[20]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也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中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历史,中国的文化也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渊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植根于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在数千年文明史发展中,中华各族人民形成了共同的民族心理和共存共荣意识,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就是中国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发展繁荣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的亲和力。向心力。聚合力不断增强的历史。认同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要认同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即中华传统文化,在近代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中华传统文化的凝聚和纽带作用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和充分的发挥,经受住了历史性的考验。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精神鼓舞下,成千上万海内外的中华儿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而浴血奋斗。这其中,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如民族整体意识。忧患意识和民本意识成为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振兴中华重要的传统和心理依据,是中华各民族和谐交往得到不断增强的重要思想基础和舆论导向。

(四)包容共生是实践和谐民族交往的条件。

“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个原理是公认的。[18](p。270)和谐民族关系的“多元。共生。互补结构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内生机制。“多元是社会和谐的逻辑前提;“共生是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没有共生,就无所谓和谐;“互补是社会和谐的动力和活力所在。“多元。共生。互补的结构意味着各民族。社会各种力量。各种资源的共聚汇生。互补共进。实践证明,各民族多样性的互动交流是激发创造力和社会活力的源泉,民族多样性结构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更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动力。[21]民族之间的经贸往来是民族之间物质生活和经济发展取长补短的重要交往活动,也是杂居诸民族持久奔小康的第一生活需要。商贸互动,互通有无,各民族的生活达到有机互补,实现互利互惠的双赢。“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历史的载体,民族间互通语言越多,促进民族间相互了解越有可能,民族间相互尊重越多,民族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越有可能。[2](p。259)语言交流是民族之间交际和交流须臾不可分离的条件,人口较少民族主动学习人口较多民族的语言是一种必然,人口较多民族的语言在许多场合使用,使用起来非常便利。自然,人口较多民族的语言也不乏局限,特别是一些涉及其他民族特性的专门表达领域时可能缺乏合适的表达词汇,这时人口较少民族的特色用语可以借入到人口较多民族的语言,达到语言互补,加深民族间的感情。不同民族成员之间通婚是民族间相互交融。走向趋同的重要途径。不同民族通婚后,历史背景的差异。风俗习惯的不同,都会在朝夕相处。相濡以沫。相亲相爱的亲情中淡化。特别是作为下一代的孩子出生后,他的成长过程,既是不同民族文化和谐交融的承载者,又是作为父母生命延续和未来希望的承接者,有助于淡化父母的民族差异,也是实现优势互补。进而融为一体的决定性因素。在中华大家庭中,56个民族一条心是民族间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最浓厚的根基。各民族之间在通商。通语。通婚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深化到“通心,前“三通是“通心的铺垫和过渡,“通心是“前三通发展的结果,民族间“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的关键就是“心离不开,即共同的心理。共同的精神。共同的文化因素的形成才能使全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最终达到民族之间的心理和谐。[22]总之,实现和谐民族交往就要在政治层面突出政通人和,追求“和实生物。在经济层面实现利益共享,在文化层面,则要从战略高度强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及各民族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共同繁荣;在社会生活层面则要充分发挥民族特色和潜力的优势,包容共生,实现“四通,构建和谐民族交往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新华网,2006-10-18。

〔2〕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3〕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4〕国语·战国策[M]。长沙:岳麓书社,1988。148_149。

〔5〕徐志刚译注。论语通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167。

〔6〕李军等主编。五经全译[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2。

〔7〕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

〔8〕李泽厚。论语今读[M]。天津:天津社会科出版社,2008。

〔9〕卞敏。哲学与道德智慧[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107。

〔10〕张曙光主编。民族信念与文化特征_民族精神的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_43。

〔11〕老子(徐澍。刘浩注译)。道德经八章,[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20。

和谐民族交往的思想渊源及其现实意义【7603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47074.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