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协商民主与當代中國政治发展研究【11166字】

时间:2023-06-27 22:50来源:毕业论文
协商民主与當代中國政治发展研究【11166字】

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02(2014)04-0015-08

<

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02(2014)04-0015-08

改革开放35年来,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同时,中国的政治变革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如民主法治建设。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公民社会发育。民主意识与文化的形成论文网,以及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发展等。但是,中国的政治发展同时面临着诸多挑战。而协商民主理论,作为现代政治理论的最新发展,为中国的政治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明确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并对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丰富协商民主的形式和内容,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等作出了全面阐述,这标志着中国党自觉地把协商民主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方向,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笔者结合十八大有关协商民主的阐述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意义作一粗浅探讨。

一。协商民主的多维视角:简要的文献回顾

国内学界关于协商民主的研究,无论是在译介和引入西方成果方面,还是在推进人民政协民主协商实践探索方面,无疑陈家刚教授是作出开拓性贡献的学者之一。根据陈家刚教授的研究,协商民主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术界兴起的学术热潮。1980年,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政治学教授约瑟夫?毕塞特(JosephM。Bessette)首次提出协商民主“概念,尔后众多的西方思想家都介入了对协商民主的讨论。根据陈家刚教授对国外研究进展的梳理,国外的协商民主研究一直以来都伴随着西方政治发展的过程,研究成果非常丰富。1996年,圣露易大学的詹姆斯?博曼(JamesBohman)教授出版了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1997年博曼和威廉姆?雷吉(WilliamRehg)合编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1998年哥伦比亚大学社会科学教授乔?埃尔斯特(JonElster)主编的协商民主,2000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约翰?德雷泽克(JohnS。Dryzek)教授推出了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2002年南非开普敦大学哲学教授毛里西奥?帕瑟林?登特里维斯(MaurizioPasserinD’entrèves)发表了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2006年德雷泽克发表了全球协商政治,而后2007年,马克?沃伦发表了设计协商民主:英属哥伦比亚公民大会,2012斯科特?威尔士出版了夸张的民主表象:协商理想是如何削弱民主政治的,等等。这一段时期内是国外研究协商民主走向成熟并且成果不断丰富的重要时期,与此同时,国内学者开始广泛关注并且译介外国著作,开始将目光转向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并结合中国协商民主的实践展开了理论探讨与实践分析。从陈家刚教授对国内研究成果的梳理来看,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虽然相对滞后,但是2000年以后,学术界也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敏感的热点问题,从译介相关著作开始,努力跟进。2003年,俞可平教授发表当代西方政治理论的热点问题,从四个维度解读了协商民主的基本内涵,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此后复旦大学林尚立教授发表协商政治: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思考,通过分析协商民主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探讨了协商民主在中国实践的可能性。可行性;2004年,主义与现实杂志开辟专栏,从理论解释。基本概念。实践价值等方面介绍了协商民主的重要意义。随后,陈家刚教授的译文集协商民主。协商民主学术研讨会“文集协商民主的发展相继出版。此后,可以说协商民主纳入了中国学界视野并出现了一个研究的高峰期。2006年,俞可平教授主编并出版了协商民主译丛“。2007年,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读本“译丛等成果不断涌现,2005~2008年,各类基金设立的协商民主课题研究也相继出现,比如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各省政协成立的研究会以及它们的研究成果。各类期刊和网络上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章不断增多。

概括起来,已有研究文献中,陈家刚教授已经从政府形式。宪政体制。决策形式。治理模式[1]等方面来分析和厘定了协商民主的概念内涵,针对对于协商民主的多维理解,笔者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粗浅地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梳理来进一步理解协商民主的内涵与范畴。

1。作为政府组织形式的协商民主。协商民主的内涵,如果用最简单的术语来表述的话,协商民主指的是为政治生活中的理性讨论提供基本空间的民主政府“,协商民主是一种事务受其成员的公共协商所支配的共同体。“毕塞特认为,协商民主的现实体现就是美国建国者设计的代议民主体制。美国政府体制是人民主权原则建立的,既尊重多数又保护少数的政府。在此基础之上,梅维?库克则突出了政治生活中的理性讨论过程,即如果用最简单的术语来表述的话,协商民主指的是为政治生活中的理性讨论提供基本空间的民主政府。“[1]科恩认为,协商民主是一种事务受其成员的公共协商所支配的共同体。[2]也就是说,协商民主是一种重要的政府组织形式。

2。作为宪政体制的协商民主。从起源来看,协商民主是源于对美国宪政体制的思考的结果。1980年,约瑟夫?毕塞特在协商民主:共和政府的多数原则一文中首次在学术意义上使用协商民主(deliberativedemocracy)“一词。毕塞特竭力为美国宪法的民主特性“辩护。在1787-1789年间的美国人看来,制宪者观点的两个方面――既需要限制大众多数,又要使多数原则有效――是一致的。调和这些看似矛盾的倾向的关键,存在于制宪者建立‘协商民主’(deliberativedemocracy)的明确意图之中。“通常情况下,两院制的立法机构。具有否决权的总统。高等法院以及选举和分权制衡等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设计中,特别在美国历史以及当代的西方政治实践已经成功证明了立宪者的设计理念中就包含了宪政制度的内涵。3。作为政府决策形式的协商民主。一般认为,政府决策只有在获得广大政策对象的认同和支持的基础上才能够有效实施。协商民主能够通过讨论。审议等过程赋予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戴维?米勒认为,当一种民主体制的决策是通过公开讨论――每个参与者能够自由表达,同样愿意倾听并考虑相反的观点――作出的,那么,这种民主体制就是协商的。[3]在协商民主模式中,民主决策是平等公民之间理性讨论的结果:在协商民主中,公民运用公共协商来作出具有集体约束力的决策。……协商民主的吸引力源于其能够形成具有高度民主合法性决策的承诺。“[4]协商民主要求决策者要广泛吸纳每个利益相关的公民的建议。实现参与的实质性经济政治平等,实现利益相关者在决策方法和确定议程上与政府决策者的平等。自由权利,并在政府与决策相对人之间实现信息公开并赋予其协商的充分理由。

4。作为国家治理模式的协商民主。有学者指出,作为国家治理模式的协商民主,是一种具有巨大潜能的民主治理形式,它能够有效回应文化间对话和多元文化社会认知的某些核心问题。它尤其强调对于公共利益的责任。促进政治话语的相互理解。辨别所有政治意愿,以及支持那些重视所有人需求与利益的具有集体约束力的政策。“[5]现代社会的最显著特征就是思想的多元化。社会舆论场面临的最大危险就是公民社会的碎片化。分散化。作为国家理念的协商民主,就是要以公共利益为取向,通过利益主体间的民主协商对话来形成合作共识,进而作出社会公众普遍接受的公共决策。也就是说,协商民主就是人民主权原则和多数原则的现代民主体制,其中,自由平等的公民,以公共利益为共同的价值诉求,通过理性的对话协商,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赋予政府和执政党以起码的合法性。其基本要义就是人民主权原则和多数决原则的现代民主和治理形式,是以公共利益为共同的价值诉求,通过理性平等地公共协商,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赋予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的过程。它以代议制。分权与制衡。选举与协商为根本内容,以民主对话。理性参与为基本特征,既尊重多数的意愿表达,又超越狭隘个人观念并诉诸公共利益。体现了以政府决策。政府形式。国家治理以及政府合法性为目标的治理形式。

5。作为合法性基础的协商民主。1987年,伯纳德?曼宁在政治理论第15期上发表了论合法性与政治协商。所谓合法性基础,即在政府作出特定决策。或者政党上台执政获得合法性认同之前,必须经过听取利益相关者的各种观点并相互比较。借鉴。加工并优化的过程,通过比较借鉴实现不同利益相关者间的平等合作。这种协商合作过程既体现在集体层面的共商,也吸纳少数甚至是个人的建议,使得最后的政府决策与执政党执政获得多数认同和理性的支持。政治协商作为合法性基础的构建不应该排斥任何人参与和民主协商的权利,以及有效行使这种权利所必须的充分自由。这样,合法性协商民主为政府组阁和政党执政提供了一种尽可能合理的。广泛的和理性的社会支持与认同。正因如此,科恩指出:我们有理由确定,作为合法性基础的不是他们业已确定的意志,而是他们决定他们意志的过程。这就是协商的过程。“[6]即,作为合法性基础的协商民主是利益共同体的多数人授权的结果,这种共同体的共同价值观在于将民主协商作为达成共识的前提和基础,从而对特定的政治正当性提供了共同的价值支撑,而这种共同体的价值正当性是在价值主体间的民主性协商的基础上达成的。

综上所述,协商民主是人民主权原则和多数决原则的现代民主和治理形式,是以公共利益为共同的价值诉求,通过理性平等地公共协商,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赋予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的过程。它以人民主权原则为基础的代议制。分权与制衡。选举与协商为根本内容,以民主对话。理性参与为基本特征,既尊重多数的意愿表达,又超越狭隘个人观念并诉诸公共利益,体现了以政府决策。政府形式。国家治理以及政府合法性为目标的民主治理形式。正如陈家刚指出的:协商民主的这一本质性规定使得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本身隐含了多元化的理论思路,协商民主的理论渊源既体现在自由主义的传统上,也吸收了共和主义的精神内核,同时把批判性与建构性理论统一起来。“

二。理性反思:中国协商民主的实践检视

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协商政治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历史。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的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中国的政治发展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正如陈家刚指出的,中国政治发展经历了历史文化传统与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变革双重背景,辗转变迁于内生市场化改革和意识形态变革。社会转型与自治能力增强。制度化分权与基层民主并进。历经了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党内与党外。政府与民间。组织与个体的互动推进的艰难过程,形成了自身特色模式并对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并给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以新的深刻启示。

(一)从国家层面看,协商民主已成为推进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强大动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三个层面系统对中国当代协商民主进行了全面定位:第一,从性质定位上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第二,从协商民主的实现形式上进行了规范,即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第三,从政党制度性质和人民政协功能定位上界定了协商民主的广泛内涵,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这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经验总结,也是对当前乃至未来政治发展的目标设计,同时也是对协商民主实践的全面概括。从实践来看,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特别是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人民政协充分地发挥了人民政协实践协商民主的优势与条件,即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机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以及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联系广泛。代表性强。包容性强,在政治。组织(34界别)。制度(宪法。章程等)。职能(反映社情民意。开展协商对话。参与政治决策。加强权力监督),以及人才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与条件。可以说,人民政协在中国的政治实践中,从国家制度层面到基层治理领域,体现着人民政协丰富的协商民主实践形式,包括政治协商制度。听证会。社区议事会。民主恳谈会。公共网络论坛等等。这些协商民主形式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人民政协在推进协商民主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成绩。

客观地讲,这些制度形式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协商民主的特征。以人民政协在推动协商民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例,中国的当代政治发展充分发挥了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从人民政协这个角度来看,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协商民主“,一方面是对人民政协在GM与建设过程中作出的重大贡献的高度肯定,另一方面意味着将人民政协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人民政协将担负着更加艰巨的任务。更为重大的使命,也使得协商民主成为推进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强大动力。

(二)从地方治理看,以协商民主推进地方治理创新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实践

正是在全国人民政协推进协商民主发展的过程中并取得重大成效和积累丰富经验的基础上,近年来,包括广东省在内的许多地方人民政协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在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主渠道功能的基础上,努力推进协商民主向广度和深度领域探索。早在2008年,广东省委在政协提案督办会上特别强调了政治协商的重要性,并提出广东要率先研究制定政治协商规程。2010年5月,广东省委政治协商规程(试行)颁发试行,2011年8月,广东省委政治协商规程正式颁布实施,这是全国首部省级政治协商规程。规程的推出,不仅受到了广大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而且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实践,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经验和成效。

第一,从制度层面和程序设计上把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真正纳入了决策程序。可以说,广东省委政治协商规程正式颁布实施是中国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一大突破,必将有力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规程从试行到正式颁发实施,其生命力在于实现了政治协商从制度设计到制度实践的重大跨越,是人民政协软法“机制建设中的重要实践和突出成果。规程明确将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细化了政治协商的具体内容,把是否重视政治协商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察考核指标,首次明确将省委。省政府是否重视政治协商,能否发挥好政治协商的作用作为检验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明确要求省委领导牵头,建立政治协商督办落实联席会议制度,并每年组织对政治协商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第二,细化了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主要内容。广东省委。省政府根据广东的实践过程,首次适时地提出广东省委代表大会和委员会的重要文件“。拟提请省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务委员会审议的重要地方性法规(草案)“。省委或省委。省政府联合作出的有关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发展大局的重要决议。决定。意见“。这就不仅从制度上细化了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主要内容,也从实践上强化了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操作程序。

第三,明确了人民政协进行政治协商的主渠道形式。即,广东省委同广东省各民主党派政治协商的主要形式有民主协商会。谈心会。专题座谈会。通报会。书面建议等5种;省委在省政协同省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代表人士政治协商的主要形式有9种,包括省政协全体会议。书面协商等。无论是从政策制度层面看,还是从协商民主的实践成效看,广东已经明确了人民政协进行政治协商的主渠道形式及其重要地位。

第四,统一并规范了人民政协进行政治协商的主要程序。即,制订协商计划。做好协商准备。开展政治协商。汇总协商成果。协商成果办理与反馈等5个程序。客观来讲,规程的有效实施更加注重行为激励机制而不依赖法则法律和国家强制力,但这种软机制“不等于不需要硬约束“,恰恰相反,它应当有一定的硬约束“来保障,否则难以发挥软法“作为法律重要组成部分的实际效力。为此,广东省委是较早将政协提案办理作为实现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形式,要求全省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和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都要亲自督办政协提案,并将其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切实实现了从‘关心协商’到‘必须协商’,从‘可以协商’到‘程序协商’,从‘软办法’转变为‘硬约束’“,真正实现了政治协商从制度建设到制度实践的重大跨越。

第五,大力推进人民政协理论进课堂。2012年12月,广东省政协原主席黄龙云专门召开会议,就推进人民政协理论进课堂的提议向省委提出了具体方案,并与广东省委党校达成共识,制定具体设施方案,顺利将人民政协理论纳入省委党校干部培训课堂。

从成效来看,广东用两年多的时间实现了政治协商从制度建设到制度实践的重大跨越。全国第一部省级政治协商规程在广东诞生绝非偶然,广东也必将率先从规程中受益。这一点也被近两年来广东各级政协的工作实践所证明:在提案办理方面,截至目前,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市和121个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已经全部牵头督办政协重点提案,42个省直单位的主要领导也自行确定本单位的重点提案进行牵头领办,实现了一把手“督办政协重点提案的全覆盖。只要被列入重点提案,所提的意见建议一定能够被落实,已经成了广东各级政协委员的共识。在民主监督方面,广东省政协采用明星委员个体监督与媒体舆论监督相结合的形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理性反思:中国协商民主的实践检视

从理性的角度来反思,在看到协商民主推进中国当代政治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地方推进以协商民主为目标的地方治理创新取得了成效的同时,也应看到当前中国的政治协商实践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如不给予正面应对,也将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带来障碍,为此,笔者在此做一简要的实践检视。第一,人民政协具有实践协商民主的优势与条件,但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包括理论挑战和实践难题。同时人民政协自身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性质及定位问题,目前在制度定位与机构性质之间没有清晰界定,导致内在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二是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主渠道地位没有有效地纳入法治化轨道,作为重要的协商民主形式,人民政协尚未在宪法。组织法及相关法律保障上得到应有的体现;三是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实现形式的制度规范不健全,相关条例。办法及实施细则极不健全甚至缺失。四是推进人民政协广泛协商的体制机制建设滞后,相关机制的可操作性程序设计(比如广东的政治协商规程“)离现实实践尚有距离,加上人民政协本身能力与意愿的差距及其机构民主政治文化因素,极大地制约了协商民主的深度推进。

第二,从人民政协在新时期的责任和使命看,仍然还有一个过程。2004年中央提出必须坚持把人民政协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部署和推进。“在完成改革开放这一崇高使命的伟大实践中,人民政协应该也完全可以发挥更大作用“。2006年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提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2007年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第一次正式提出了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的概念。2005年。2006年,中央两度发文,明确指出要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2007年,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写入十七大报告,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就重大问题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中进行协商,是政治协商的重要原则和内在要求。“这些论述本身表明,完成人民政协在新时期的责任和使命仍然还有一个艰难的过程。

第三,从地方治理创新的现实看,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必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同其他改革一样,这一制度化过程同样需要磨合期,要真正实现协商民主从程序公开“到细化规则“也势必在实践摸索中不断完善。从广东来看,人们最关心的是广东的规程可以走多远?会不会因为换届等因素而弱化?客观讲,广东跟全国一样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利益关系。社会结构等发生了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通过制度安排调整利益关系。规约权力运行,扩大民主参与,既要重视单项制度的针对性,尤其要着力研究制度体系结构的合理科学,制度措施的匹配协调。因此,人民政协在推进协商民主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是由性质及定位问题,导致的内在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这一矛盾导致了协商主体的主动性还不够强,执政的中国党同参政的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代表人士同为协商主体,两者的主动性都存在一些问题。同时民主协商的反馈力度不够,政协的一些协商成果报送到党委。政府以后,没有后续信息和处理结果,很大程度上阻碍着政协规程的有效实施和完善。

二是由于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主渠道地位没有有效地纳入法治化轨道从而使得协商制度执行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随意性大。有关程序执行不力。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实践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社会公民的民主意识。民主知识和民主习惯。因此,在全社会建立和形成浓厚的民主风气。民主氛围,对推进制度化“建设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将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主渠道地位有效地纳入法治化轨道,就现阶段而言,广东乃至全国面临的任务依然非常艰巨。

三是人民政协由于协商活动尚缺乏法律支持,除宪法对人民政协的地位。作用有所提及外,关于政协的组成及职责。权限仍无专门的法律规定,政协的所有活动几乎无法可依,而这直接影响了政协协商民主的过程。结果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效力。

四是政协规程的一些条文太原则,操作难度大,而且,在涉及三化“建设的具体问题上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因此,体制机制建设的滞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从上到下对政协履行职能还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措施的支持。

三。健全协商民主形式推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建议

以上分析说明,无论是从协商民主已作为推进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强大动力看,还是从协商民主推进地方治理创新的探索与实践着眼,抑或从理性地反思中国协商民主的实践及其对促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面临的问题来检视,我们都无法否认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在客观逻辑,这也是本文的一个基本结论。

当前的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利益冲突也日渐突出。为提高政治体制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尽可能将民间的参政需求和民主冲动纳入到现行体制框架内来有序释放,进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这就必须高举人民民主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而协商民主理论的引入,为我们推进中国的政治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成果和经验设计。体现在:协商民主有助于推进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统一的民主机制建设;有助于制衡行政权的膨胀,推进法治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有助于推动政府与社会关系重构,增强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有助于促进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推进基层民主发展;有助于公民社会健康发展,奠定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有助于构建健康政治文化,形成理性的民主对话氛围。

为此,本文就健全协商民主形式推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特别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这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政协工作的经验总结,也是对当前乃至未来政协工作的目标设计。第二,进一步完善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体制和机制,实现由政策性协商向制度性协商的根本转变。政策性协商本质上是一种咨询性参与“,协商的组织。内容。程序等都是由执政党政策进行调整的;而制度性协商则是一种程序性参与“,协商的组织。内容以及程序等都是由国家的法律制度进行调整的。从本质上说,政协规程的实施推进的政治协商依然是一种政策性协商,协商的组织。形式。内容乃至程序等都是由执政党的政策进行规范的,导致作为协商的制度载体的政治协商会议,在制度上并没有被纳入国家机构的序列。某种意义上说,政策性协商一方面体现和适应了中国的实际需要。但另一方面,在新的社会转型期,政协的性质。职能等都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统一战线组织形式“上升为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为此,政策性协商的模式也应当相应地转变为制度性协商的模式,通过政治协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来健全制度性协商。

第三,切实创新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实现形式,拓展协商民主的广度和深度。首先,应当明确政治协商的内容和方式,这也是政治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的核心问题。目前存在两种非常接近。但又不尽相同的协商,一种是中国党与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另一种是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不少地方在谈到政治协商时,都将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协商混为一谈,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政治协商功能的有效发挥。其次,要深入探索民主协商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在社会界别的分类与引导方面深入研究,提高界别划分的科学性及其参与的实效性。在专题协商中,要针对关涉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通过广泛的调研,就重大问题进行专题协商并提出有约束力的协商建议。再次,强化社会对人民政协民主协商工作的积极有序参与。协商民主的实质是实现公民的有序参与。要发挥人民政协在统一战线。协商机关这一国家政治机构的制度层面上实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优势,推动建立党委。政府重大事项协商信息公开制度,发动组织社会公众全程参与和监督重大事项的协商;建立公民参与政治协商会议。政协提案制度等,动员组织公民以各种形式参加政协履职活动;建立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鼓励支持政协委员运用微博。博客。电子信箱等现代技术手段,通过深入所在社会组织。界别,加强与公民的沟通。

第四,加强人民政协的自身建设,提高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能力和质量。面向未来,不断加强人民政协自身建设是提高民主协商能力的关键。以广州为例,为了做好政治协商工作,广州市政协颁布了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决定,强化人民政协的自身建设。其中,加强区。县级市政协机构建设成为一个新的改革措施。决定要求各级党委要重视解决区。县级市政协编制缺。人员少“等突出问题,试行各区县级市专职主席会议成员和专委会主任或副主任的编制在地方行政编制中单列,不占机关编制,将这部分编制用于增加政协机关工作人员。同时,广州还探索了推进人民政协的基层组织建设,着眼于推进协商民主的创新发展,提高政协委员的履职能力和水平,加大提案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无疑,这些措施必将为政治协商的广州实践带来强大的后劲,也可以作为经验供其他地方进行借鉴。

第五,建议将涉及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辩论机制有效纳入协商民主的过程中。协商民主是以公共利益为导向,以平等理性讨论为途径,求得共识,从而做出科学的决策。在政协这个平台上,不同的利益。不同的观点可以在公开。公正的程序中进行平等的协商。探讨。交流。为了使各方利益。各种观点得到充分表达,就应当引入辩论机制和程序,从而改变长期以来政治协商和民主评议的实际运作中,党委先有倾向性或实质性意见,然后通过协商赋予党委意见合法性与民意基础的做法,在具体事务的协商过程中有效引入公开辩论程序和听证机制,尽量做到协商程序的公开。透明,通过辩论,进行不同意见和观点的沟通与交流,最终达成妥协,形成各方都能够接受的意见,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这正是协商政治的基本目的。

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

协商民主与當代中國政治发展研究【11166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80412.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