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道德发展状况及培养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4)10-0282-01
近年来,城乡结构不断调整,农村人口数量及组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寄宿制办学,是布局调整规模办学的一种可行性探索,是提高教育教论文网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可以极大地推进农村学校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但是,对学生来说,寄宿制学校是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如何适应这一环境,如何使寄宿制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是一个重要问题。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道德发展现状
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又处于成长叛逆期的农村寄宿制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但往往自制力较差。他们长期寄宿在学校,常年与父母家人不在一起生活,因此缺乏亲人家庭在情感上的陪护。同时,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学校和老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成绩是否提高,因此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交流。通过一份寄宿制农村学校的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寄宿制农村学生存在的道德情感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私封闭。心理忧郁
长期寄宿在学校,这些孩子缺乏和父母亲人的基本情感沟通和交流,有些学生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他们本身就是留守儿童,所以他们逐渐形成了不喜欢与人交往。不自信。也不信任别人。自卑感强。甚至孤独。封闭等不良心理现象。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学生们更不愿意把他们的心里话向老师和父母谈及。
2。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大多趋向世俗化。功利化,并有许多陋习,他们其中的很多人好逸恶劳。奢侈浪费。
3。思想道德素质较差,法律意识淡薄
在这些孩子中,尤其是男生,其思想行为放任自流,缺乏自控能力,加之不良社会风气的诱惑和影响,同一些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情感上的缺失与依赖
由于处在青春期,也是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期的农村寄宿制学生,多数学生的生长环境处于真空“状态,很多学生产生了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家庭教育的缺失,必然会使寄宿制农村学生存在情感的缺失,从而导致不能很好的建立父母依恋与师生依恋。
二。农村寄宿学生道德发展问题的学校因素分析
1。重智育轻德育,学校道德情感教育弱化
大多数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还处于看管“的低层,学校领导和老师们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成绩,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十分严重。
2。农村教师素质相对偏低,缺乏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当前,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农村教师文化素质偏低,道德教育能力低下是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进行学生道德教育的障碍。
3。寄宿学生课余生活单调,轻视校园文化建设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比较贫乏,学生自主开展课余活动的能力不够,课余生活缺乏学校有效的管理和引导。
三。营建农村寄宿学生道德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的方法分析
作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校长,要理解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师生所处的环境,从当前环境出发,引导教师和学生朝更好的方向发展,不能只关注政绩。校长应该引导教师爱岗敬业,学会理解。学会宽容与合作,学会尊重欣赏学生。教师应该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展,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发展中成长,让教师不仅仅是在付出爱,而是与学生相互的付出从而获得爱。
对于农村教师来说,农村教师可能成为学生情感的寄托,感情倾述的对象,只有老师具备了健全的灵魂,才能期望他们关注学生灵魂的成长。由于农村教师所在的环境的特殊性,农村教师扮演了众多文化的角色,他们成为当地文化的象征和载体,他们有责任有义务成为乡村寄宿制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另外,学生作为学校工作的对象,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逐渐形成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学生的校园主人翁意识被激发了,他们才会积极的参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这样既能锻炼他们日后独立地。有尊严的面对世界的品质和能力,同时也能够让他们感受到参与的快乐,感受到精神的充实。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家长对学校的认识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应时常保持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是学校应尽的义务,要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与孩子的沟通和关心,减轻孩子的想家情绪和心理焦虑。
结论:2001年5月,为健全农村教育体制,促进农村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优化农村教育资源,提高农村学校资源利用率,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开始新一轮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密切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和道德现状,尤其是关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的道德问题是我们全社会的应有之义。只有全社会,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共同努力,才能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营造更加适合其成长的环境。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道德发展状况及培养策略分析
农村寄宿制學校學生道德发展状况及培养策略分析【1890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81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