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本人掌握的文献,大陆社工介入青少年逆反复原的研究多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质性介入,质性研究居多,量化研究相对较少,方法与技巧未形成严谨的体系与量化公式,其评估结果之信度也较低。台湾社工机构发展较为成熟,此次研究从台湾青少年社工机构中采集资料,量化分析介入的实际效果,对两岸社工服务水平之提高、社会工作者介入方法之把量、个案评估方法之改进,期望实现量化的意义。
2 文献回顾
2.1逆反之意涵
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Brehm(1966)对逆反心理进行了重新解读,他认为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人格特质,即人们在要求自主权和自由支配权的强度方面存在个体差异[1]。高逆反心理水平的个体,对自由行为的控制要求要远远高于低逆反心理水平的个体。
国外心理学界于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首先提出“逆反心理”这一概念,大陆学界一直到80年代以后才开始关注。国外对“逆反心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点:第一是定义与测量,第二是逆反心理与相关人格特征的关系。还有一些具体的应用性研究则侧重于考察逆反心理对病人就医依从性的影响、青少年毒品酒精等不良行为对逆反心理形成的影响。大陆的研究起步很缓慢,主要集中于对青少年教育中逆反心理现象的理论探讨方面,尚未形成统一的对“逆反心理”的定义,定量研究几乎没有,缺乏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发展过程、特点以及危害等方面的定量分析。 社会工作者介入叛逆期青少年方法之研究(2):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8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