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现状
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在颁布了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其中明确指出,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论文网培养模式“。这不仅为高职教育指明了方向,也促使高职院校必须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方式,应当面向市场,面向企业之需,定向培养技术。能力兼备的合格人才。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历史使命。校企合作是作为区别于高职院校本位模式。企业本位模式和社会本位模式的第四种职教发展模式,是市场和社会需求为目标导向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1]。
目前,许多学者已就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姜越[2]针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风险进行研究,认为其风险类型主要有信用风险。产权争议风险。共同利益风险。操作风险和学生安全风险。蔡丽芬[3]认为建立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机制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黄芳[4]以上海市职业院校为例,针对校企合作在组织管理。课程改革。技术研发。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常青[5]以江西现代技师为例,总结出校企合作模式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叶舟[6]总结了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在5321“校企合作机制中的经验与启示。
目前高职院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下隆,经费紧张,制约学校发展,毕业生质量不高,就业安置不稳定,高职院校想要摆脱这种困难局面,就必须解放思想,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才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才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江苏不仅是经济大省,更是高职人才需求大省。江苏高职院校的规模全国领先。截至2012年,已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80所,在校生近76万人;全省高职设有19个专业大类。共74个专业类,专业点达2697多个,基本覆盖了江苏全部产业类别。高职人才与各类产业在我省的进一步聚集,对发展我省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省高职院校开展的校企合作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师资队伍建设,比如访问工程师。客座教授,聘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改革等,目的是完善高职院校的双师队伍。南京信息职业技术提出混编师资队伍“的模式,即聘请一定数量的企业技术人员定期参与教学和实训。二是围绕学生实训。实习。就业开展的多种校企合作,主要形式有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实习基地。顶岗实习等。三是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冠名班“。共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与企业联合开办大生班“。联发班“。东源班“。益联班“等订单式联合培养班。江苏经贸职业技术与金盛集团联合成立金盛“。四是校企技术合作,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或成立技术研发中心。
二。加强校企合作的意义
当前的四种校企合作模式,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和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参透,既能发挥高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那么校企合作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就这一项新的事物而言,校企合作,使学校能及时了解企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从而有利于高职院校进行专业结构,课程结构的改革和调整,使专业人才的培养更能贴近企业,贴近社会,使学生的技能更能贴近职业岗位的需要。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手段,是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关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企业和学校双方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企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实现了学生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校企合作联合组建多样且具有深层次意义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直接安排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实训,将产品的生产加工作为项目教学内容,让学生从最初的感性认识开始,融入产品生产过程,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改变了过去纯粹的理论知识无法实践的空白,通过建立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合作研发团队,进行实际生产,既能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双师型“素质和研发能力,又将有力地支援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提升和企业的知名度。
三。当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的不健全。目前,政府出面统筹协调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制定人才规划的作用缺位,运行机制不健全,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岗位实习的相应政策法规,导致校企合作不能深入,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各级政府在制定区域技能型人才方面不能及时。定期发布行业企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信息,导致院校培养人才针对性不强,学生毕业后就业保证不足,职业教育的发展呼唤国家和政府提高重视程度,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为校企合作撑起强有力的保障制度。
(二)高职院校自身适应能力不强,院校的教学管理措施不强。有些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设置等方面未能达到企业的需求标准,资源不共享,科研不同步,缺乏对合作企业的吸引力,有些院校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对合作企业的针对性,深入性和职业特色,没有形成与企业岗位对接的教学方式,使得学员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应用相差甚远,与企业的定向人才培养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导致院校就业率低下。(三)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企业以利益为最终目标,多数企业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这使校企合作产生了人为的困难。在政府没有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与相应的管理机制前提下,企业前期多半不会投资太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企业和院校在经营理念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高校一厢情愿,名企无意参与“。国家没有相应投资资金使得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有限,企业的渗透力不强,导致很多高职院校错失与名企合作的机会。
(四)社会文化环境没有从道德的角度考核企业的不作为。校企合作是企业的一项义务和责任,而不应看作是一种单纯的利益与名誉。若企业都是采用摘桃“派思想的人才政策,则出现应届毕业生由于缺乏应有的经验而无企业聘用,最终导致企业无人才可用。企业的利益取之于社会,应用之于社会,因此,企业应把帮助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当作一项应尽义务,若企业不能够执行该义务应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和政府的制裁。
四。解决校企合作存在的对策
(一)提高政府推动校企合作的战略意识。建立健全的政策与法规,完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使之走向正轨化,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双赢。校企合作只有在政府统筹和大力支持下,企业和高职院校两方才能建立起真正有效的合作模式,各级政府必须将校企合作制度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做好合作的推动者。利益的协调者。过程的监督者。成果的评估者“等角色,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整合高职院校与企业自身的资源。高职院校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和宣传,校企双方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签订定向培养人才协议,委派培养高技术人才协议,高校通过宣传教育使企业充分认识到参加校企合作对企业自身存在带来的种种益处,利用高职院校专业的师资力量和学生研究开发的人力资源,定向委培专业性人才,针对企业特色,针对市场需求,设置专业特色课程,为企业定向培养既有一技之长,又有全面业务素质的高学历人才,实现校企合作的无缝式岗位对接,解决企业的用人之荒,为企业培养岗位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只有这样,校企合作才能形成校企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双赢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三)建立利益补偿机制满足合作企业的需求。第一,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通过退税政策来鼓励用人单位参与校企合作。当然,需要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规避那些只是形式上参加校企合作的企业行为。第二,政府应尽快制定并出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税收减免政策的相关实施细则,落实2002年。2005年国务院分别颁发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关于企业和个人捐赠,可在应纳税所得额中全额扣除“的政策;同时,在教育捐赠免税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允许把企业的教育捐赠款的50百分号或300百分号用于抵扣企业所得税,以提高企业向职业教育捐赠的积极性[7]。第三,对企业开征职业教育与培训税。这里的企业应包括国企。民营。合资和在华开展经营活动的境外企业,规定达到某一经营规模的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责任。第四,利用这部分税收收入建立职业教育专项基金,用于补偿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所形成的损失,形成一种激励制度。
浅谈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中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中的问题与對策【3513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93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