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党和政府在提倡走复兴道路、实现中国梦的概念。然而,这不是我们停留在书面上,提一提就能实现的概念,什么是中国梦呢?它的实质其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就有所体现,正如我们所熟知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意味着国家之富强、民族之复兴、人民之幸福和社会之和谐。这就表明了,中国梦的主要内容是民生的全面改善,同时,这也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的实施,需要地方政府重点解决影响大多数人生活质量的问题;同时,公民们越来越积极参加政治生活、越来越注重维护自身的权利,推动政府提高自身更高水平的治理能力。国家层面诚然如此,地方政府是国家政府系统结构的一部分,尤其是地方政府更与中国老百姓的平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地方政府必须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和大政方针,将民生问题作为施政执政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切实寻找各种路径措施来改善民生问题,同时也改进自身组织和能力。
一、地方政府治理相关理论和现状
(一)地方政府治理相关理论
在我国,“国家治理”的概念在中国党十八大会议之后越来越明晰,此后的三中全会报告明确指出,我国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充分地权衡各方权益,建立起一套与中国国情相吻合的国家治理体系,加快迈开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脚步,这些举措不仅是对现阶段工作的反思和应对之策,更是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上里程碑式的规划和展望。各级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治理的执行者,更加要落实中央政策,执行国家方针,努力实现好各项既定的目标,建设好政府体系的局部组成,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繁荣昌盛打下坚定基石。
现代社会治理中,地方政府治理一词被越来越多地提起,各地建设方向也纷纷效仿,治理的理念深入人心,与之对应的实践也悄然兴起,同时与之相关的理论也应运而生。在西方国家,学者们和施行者们把地方政府治理叫作“Local Governance”,汉语意义上尽管有不同的翻译但大多类似;部分英国学者认为,地方治理除了需要地方政府主体的参与,还需要其他利益相关者等不同的主体相与,相互协商与讨论,一起参与管理,在治理过程中征求不同利益代表所代表的不同人群的意见,形成最终的公共政策。
在国内,也有许多学者对地方政府治理的内涵进行过许多研究,但始终莫衷一是,得不到统一的定义。丁辉侠提出:“地方政府在充分尊重公众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地方性决策、实施地方事务管理、提供地方公共服务的过程① 。”唐天伟等人的观点则稍有出入,更加有倾向性的侧重点,认为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是“地方政府在秉持现代化治理理念的基础上,在本治理区域内依法履行其治理职能,有效促进本治理区域内的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公正、自由与平等。”② 等等诸如此类的学者思潮不一,百家争鸣,大都有互相重合、大相径庭的地方。
(二)地方政府治理的现状
三十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破冰之举经过不懈的努力,使中国的GDP快速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难以想象的经济奇迹,社会发展也随之飞速进步,国家成就举世瞩目,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政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方政府的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文献综述
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对地方政府治理的影响越来越直接。贫富差距拉大,社会阶层结构不断分化,利益主体不再单一现象越发突出;社会组织的数量和质量发展地愈来愈好,公民对关注国家大事、参与社会管理、讨论政治生活的热情明显高涨;资本影响力增强,经济体系更加完善等改变,在我们以前所期望的社会改变到来之时,地方政府在社会治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与缺陷也在这期间不断展现出来。我们应该认识到,当前中国地方政府治理的供给能力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仍然不够配套。地方政府治理也面临着财政困难、权利困局、行为困惑、管理困扰、干部困倦、民生困苦等问题。尤其是,在经济总量飞速发展的光环下,民生状况却远远不足以与之匹配,我国的民生水平在亚洲长期徘徊在30名之外。这些困境,尤其是民生困境,都对地方政府的治理水平提出了最为现实的质疑与冲击。因此,重新建构当今社会成长对地方当局治理的期待与展望,一定程度上来讲,恰恰是要实现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以适应基层社会进步的需求。在实践中,地方政府应该将不同的各方主体纳入地方治理体系中,共同发挥民主赋予的公共权力、提供公共服务,促进构建服务型政府、民生政府、法治政府等政府改革,为满足社会日益增加的公共需求和回应民生的诉求,提供更广泛的途径和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地方政府治理的民生困境及其改革路径研究(2):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98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