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性开发(3)

时间:2018-07-29 21:32来源:毕业论文
通过对以上观点的总结,笔者认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风貌的完整性和典型性、遗存的规模性和真实性、空间的功能性和统一性。[5] 3


通过对以上观点的总结,笔者认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风貌的完整性和典型性、遗存的规模性和真实性、空间的功能性和统一性。[5]   
3 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概况及历史沿革
3.1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概况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是一片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街区,位于无锡老城南门外,古运河为中轴,清名桥占据中心位置,左右两边分布有南长街和南下塘,同时还涵盖了伯读港、大窑路等区域,整体组成了独具特色的古运河水乡文化展示区。
古街区整体范围较大,东起大窑路祝大椿故居,南至南长街南水仙庙,西至金钩桥街,北至跨塘桥,东西宽约600米,南北长约1500米,区域总面积达18.78公顷。街区内部总体格局被分为四大片区,分别是入口区、核心历史文化展示区、商业配套区以及旅游配套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格局更是独具特点,概括起来就是“一核三线四面”。清名桥与伯渎桥交相辉印,组成古桥双虹的核心区;古运河与分列两侧的南长街、南下塘则是三线并行,是水道与古街的完美组合;分布在街区四面的四个景观区分别是:张家弄、鸭子滩地区的古宅景观,贺弄、定胜桥、日晖桥沿河地区的弄堂景观,清名桥、伯读桥沿河地区的驳岸景观,以及大窑路古窑遗址群地区的窑址景观。[6]整个街区规划格局将吴地文化、运河文化、传统手工业文化融于一体,向人们充分展示了属于无锡的历史底蕴和人文魅力。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从20世纪九十年代起至今,经历了规划、修复、改造、建设等一系列保护性旅游开发过程。1993年,清华大学的专家、教授团队在经过实地考察之后,对南长街、古运河进行整体规划,确定了传统建筑群的修复范围。1994年,南长街地区的建设性改造工程正式启动。2005年开始,修复规划方案再次被提上日程,在众多专家学者的商讨下,多次进行了修改和完善。2007年确定了三年发展目标。[6]2010年6月,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同年10月,南长街一期以及南下塘北片正式竣工并对外开放。时至今日,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南区,也已初步完成建设,整个街区无处不体现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完美融合的和谐之景。
3.2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3200多年前泰伯从中原奔赴吴地,并定居于梅里(今无锡梅村),后又率领当地百姓一同开凿了中国最古老的运河——伯渎港。就此,伯渎港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并在无锡的水上交通运输领域占有绝对优势地位。在之后很长一段历史长河中,伯渎港与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江南古运河,以及隋朝的京杭大运河逐渐连通,成为贯穿中国南北水道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水运的畅通以及伯渎港得天独厚的水利交通枢纽位置,使得清名桥古街区往来舟楫不断,商业也随之兴起,并使其逐渐成为江南地区重要的“米码头”“布码头”。宋至明清时期,清名桥街区的手工业逐渐繁荣起来,其中以窑业、冶铸业、造船业为最,现今街区内密布的工业遗存便是民族工商业崛起的最好见证。
工商业的兴起和繁荣使得这一地区人口增多,明中叶,一些官员在运河边驿道旁建起了别墅精舍、牌坊、码头,促使这一地区更加繁荣。旧时,古街区一带的南禅寺、镇塘庵、张元庵等促使了宗教活动的兴盛。科举教育事业在该区域内同样发达,南门东林书院、城南书院、华氏义庄、工氏义庄以及明清两代所建的8座牌坊无不向世人展示着古街区炽盛的文风。 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性开发(3):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20683.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