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土地养老
在改革开放以前,国内农村地区养老都离不开土地;随着经济建设上改革的逐渐深入,我国逐渐向城市化发展,农民占地总数也在不断缩减。到现在为止,我国有将近66.7%左右的省市农民平均耕地在一亩以下,有超过600个县级地区农民平均耕地在半亩以下,这与国际上所预测的人类生存最低要求的人均耕地0.8亩十分贴近。也就是说,由于耕地面积的不断缩减,给农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不仅如此,农业由于其特殊性,非常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且国内农业生产水平较低,更是加大了农业生产与经营风险性,农民经济来源无法得到保障。同时,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逐渐流失到城市当中,家庭耕地就不得不让老年人承担,加重了老人经济与身体上的负担。因此,由于多方面条件和环境的影响,国内土地养老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越来越大的农村养老需求。
3.集体养老
所谓集体养老,通常是指由某些特定的集体经济组织来承担体弱多病或没有子嗣等老年人的养老。目前,集体养老一般包括养老院、“五保”等方式。这种形式的养老主要依赖于集体经济组织所提供的物质资源,同时还能够给老人们提供广泛的人际交往空间,给老人以精神上的丰富,实现了养老的多元性。不过当前的农村地区,仅有不到7%参加过五保制度的老年人并享受集体养老待遇,剩余将近93%的农村家庭仍为子女赡养。正是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局限性以及人们无法接受新观念、过于守旧,才导致了现如今集体养老的局部性,无法缓解家庭养老的困境。
4.养老保险
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都存在老龄化严重的现象,家庭养老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困境,因此农村养老机制迫切地需要改革。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相关政府部门响应国家号召,增加了不少新的养老保险试点。
一直到二十一世纪之初,我国已经有超过28个省份、2100个县区开始试行农村养老保险改革制度,参与保险的农村人口达到了8300万人左右。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从发展到现在,已经获得了良好的成效。不过,就目前农村养老保险试行覆盖面积来看,还不能满足越来越大的农民养老需求。国内不少农村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经济发展相较于城镇而言还有很大差距,地区经济参差不齐,贫富差距相对较大,农村养老保险机制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需要今后的不断实践与努力。
5.储蓄养老
中国的国民储蓄率属全球最高之一,但讲到中国的高储蓄率,很多人通常会以为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老百姓增加储蓄主要是为了养老。通过对农村现状的调查可以看出,很多老年人口因为考虑子女自身经济能力有限,不愿成为子女的负担,他们认为只有自己有一定的储蓄才能掌握养老的主动权,才能真正实现老有所养,所以在年轻力壮的时候就开始勤俭节约,从日常开销中慢慢存储养老金。不过银行利率相对较低,而通货膨胀率又日益增加,没有医疗保险的保障,就算年轻时存有养老金,也不能保证老人们衣食住行的所有开销。 农村家庭养老的现状分析(2):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37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