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患关系发展的的特点来看,大多数的医患纠纷都是事后采取措施,医方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主要采用的是赔偿与补救措施。笔者认为,医患关系的探讨应是一种治疗与预防、补救与发展结合的方式。不仅限于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医德培养等单向的改善与增强,更应注重社会工作专业技巧介入下的医患双向沟通,
二、国内外医患关系综述
(一)国外医患关系研究
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国外学术界对医患关系的研究已经有了显著成果,并且持有多种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医患双方的权利和医务,患者应该与医生通力合作,共同来获得康复,但是医患双方往往因为角色差异而产生认知冲突(塔尔克特帕森斯,2012;萨斯,2008;荷伦德,1956)。也有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医患双方地位和主动性不同,主要概括学者论述模式,即主动被动模式、指导合作模式以及相互参与的模式(威廉马德森,1998;鲍蒂斯塔,2001;戴文海斯,2012)。
从理论意义上来看,目前,国外学术界对医患关系的研究很多,但大多都是从社会学、医学伦理学或者是法学角度探讨医患关系的理论和制度建设,面对医患纠纷问题,学者多从防御机制、调节机制调度进行宏观的探讨。
(二)国内医患关系研究
1.医患关系的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大部分研究者,对医患关系的研究是从价值和法律角度出来探讨的,提出了价值标准就是公平,正是由于医患双方权利医务和法律责任的分配争议导致了医患纠纷的产生,要避免纠纷,就要平衡医患双方的权益保护重点。而对于医患关系模式的改进措施上,部分学者也提出了建议,主要主张现存的医患矛盾,提出要建立互动的医患关系,促进双方的沟通和交流,用互动的医疗模式来弥补传统的患者被动接受服务的医疗模式的不足。
2.医务社会工作在协调医患关系方面国内的应用
目前,我国已有多家医院开展较为完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大部分学者认为以屋舍为工作的基本职能是讲人文关怀,社会福利等引入临床医疗服务过程中,根据合理需求介入医疗过程,参与从患者入院评估到出院 随访的各个环节。
我国对于医务社会工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如何利用有限资源,提供环境支持,从而获得社会认同,由于我国当前对于医务社会工作的政策和实务经验不足,导师在转型和体制上改革也带来了巨大的考验。 社会工作视野下医患关系的冲突与协调(3):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37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