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贵州玉冠山道文化园运营现状及发展路径+SWOT分析(2)

时间:2019-10-21 20:27来源:毕业论文
(二)研究意义 玉冠山是清镇地区道教文化的重要宗庭。玉冠山历史文物的保留可以实现景区内文化与地块的传统联系,充分体现与道家文化的历史延续


(二)研究意义
玉冠山是清镇地区道教文化的重要宗庭。玉冠山历史文物的保留可以实现景区内文化与地块的传统联系,充分体现与道家文化的历史延续性和完整性。贵州玉冠山力求恢复和重建清镇在全省独有的道家文化。该文化园建设始终贯彻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古今共存 、城乡一体的建设理念,在恢复玉冠山原有道场的基础上,综合开发新的传统文化体验场所,丰富园区的生态功能 ,它将成为体验传统文化的寻根之地、弘扬道法的问道圣地 、传承武当功夫的文化中心、 享受修身养性的桃源仙地,园区将打造道家养生第一圣地和西南道源圣城。
(三)研究理论
本文运用文化产业旅游资源开发学、旅游学、美学等理论,研究玉冠山道文化园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城市价值,从文化旅游资源方面对道文化园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进行研究。
     1.实地考察法:调查贵州玉冠山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状况,旅游景点状况,开发现状,以及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并且走访了当地旅游部门。
     2.调查访谈法:研究游客和当地居民对贵州玉冠山道文化园的了解程度和对开发的态度。
3.文献分析法:通过对玉冠山相关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献资料进行详细整理分析。
4.项目SWOT分析法。又叫态势分析法,通过对某一产业或企业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贵州玉冠山道文化园的概述
(一)贵州道教文化发展
宋朝初年,道教传入贵州,明清时发展较快。主要派别为正一道龙虎宗和全真道龙门派、神霄派。南宋时,道教在黔北迅速传播开来。元代贵州道教的传播与元军的征战、屯戍有直接关系。同时,朝廷奉道,对地方官员亦有很大影响。因此,道教主要在城市和交通要道沿线传播,道观修建亦以朝廷命官捐建为多。明代,贵州道教进一步传播,土官、流官、乡绅多奉道教,广创神祠、宫观。清代贵州道教已处式微之境。清朝统治者入关前尊奉藏传佛教格鲁派,对道教素无信仰。自清末起,随着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带有较多封建色彩的道教受到猛烈冲击,其存在基础发生动摇。民国时期,贵州社会相对稳定,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云游道士入黔并留住者不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道教徒享有宪法赋予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宫观财产和道教活动受法律保护。
(二)玉冠山道教文化历史
玉冠山原名香炉岭。何以得名玉冠山,《嘉庆重修一统志 》记载:“香炉岭在清镇县西,峰陡峭,形如山古鼎,故名。又名“玉冠山”。《贵阳府志》载 :“曰玉冠由(贵筑)城百余里,耸拔如羽士星冠”。《安顺府志》云:“玉冠山在城西南优尔十里,高约七十余丈,形似道人冠。”
据史载和当地知情者讲述,玉冠山的部落酋长在山上筑城抗明,后来吴王剿水西 ,山上城堡尽毁。一山西道人云游到此,看中玉冠山的俊秀险拔,遂建道观。《清镇县志稿》称 :山上道观于明洪武八年建造,清雍正十三年重新。同治初年苗变焚毁,光绪初年再建,中间历经近600余年。玉冠山一度香火兴盛,遐迩闻名,信徒延及织金、普定、平坝、安顺、黔西、修文诸县。每至优尔月十九观音会,不但县内名士乡绅骑马乘轿上山朝拜,方圆一二百里内善男信女 ,不分老少青壮,亦相邀前往,前呼后应,比肩接踵,络绎不绝,极盛之时,可达三、五千人次往返。这一时期为李白云主持道观事务,道观除接受信众所赠田亩外,还多有购置,因此庙产逐渐富厚。 贵州玉冠山道文化园运营现状及发展路径+SWOT分析(2):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41176.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