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的十优尔届优尔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在中国建设宏大的社工人才队伍,并首次将“社工人才”写进中央文件。2006年7月20日,国家人事部和民政部联合发布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就是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首次将社工纳入专业技术的范畴。与此同时,国家民政部门率先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建设、残障康复、公益类民间组织和家庭生活服务等领域设置社会工作者岗位,多渠道吸纳社会工作人才,提高民政工作领域专业化社会服务水平。但是社工职业还面临一系列体制性障碍。比如,社工作为专业技术人才的身份与薪酬之间的差异较为显著,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体制没有确立,行政、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各类社会组织不够发达,各级财政投入不足等等。
中国社会工作事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发展社会工作事业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手段。目前学者研究最多的是关于社会工作体系的专业化,研究重点放在加强社会工作者的道德责任和工作伦理、加强社会工作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如何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努力来推动有利于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体系的构建上。但是对于社会工作者自身的福利体系构建和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地位提升的关注力度还不够,以至于没有比较完善的福利体系来保障社会工作者的利益,因而导致社会工作职业存在较低的吸引力和较高的离职率。
(二) 研究意义
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和趋势,新事物总是受着各式各样的因素制约。同样,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新的职业出现,也是顺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同时也会受到社会各个层面的制约。任职机构的社会工作专业化程度不高、任职机构的社会工作制度不完善、社会工作者的薪酬待遇不理想、家庭因素、缺少专业及社会支持等都导致了社会工作较高的离职率。
社会工作者是社会工作开展的关键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社工人才”的有力支撑。社工也被称为“社会工程师”,处于政府、社会同个人之间的缓冲区,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对社会稳定具有积极意义。社会工作者主要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这不仅是社会公平和公正的要求,也是保障社会健康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需要,从而弥补政府管理的不足。
本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社会工作者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行为直接影响社会工作的发展。对社会工作者满意度进行研究,有利于检讨现有的社会工作者福利制度,确保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社会工作以人为本,本研究通过了解社工对于所从事的工作是否合乎自身的期望,探讨工作满意度的变化情形,进而探索如何改善社工的福利和降低人员的流失,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以构建更好的社会工作者福利制度。
二、工作满意度理论综述
(一) 工作满意度定义
工作满意度一词首先是由Hoppock 在1935年《工作满意度》的论文中明确提出的。他认为“工作满意是工作者心理和心理对环境因素的满意感觉,亦即工作者对工作情境的主观反应;工作满意的程度,可由征询工作者对工作感到满意的程度得知”。
一般意义上的工作满意度,通常是指某个人在组织内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对工作本身及其有关方面(包括工作环境、工作状态、工作方式、工作压力、挑战性、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等等)有良性感受的心理状态。 比较流行和广泛使用的是美国著名人力资源管理公司Monster提出的优尔条价值标准:成功、独立、认同、支持、工作条件、人际关系。 上海社会工作者工作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2):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4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