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航天报》报道,小米公司另辟蹊径,通过社会化营销、口碑传播,绕开了淘宝、 天猫、当当这些电商平台抢广告位的尴尬,以微博、微信、论坛、贴吧为载体进行渠道推广。此外,小米依靠全员式的客服,通过米粉的口碑,彻底将市场费用压低。可以说,小米的商业模式创新其实是巧妙地将此前昂贵的市场费用切割出来,甚至砍掉,直接让利给消费者,并且通过各种社会化媒介,转化成口碑,带动商业流转。
据《中国知识产权报》报道,从“粉丝经济”到“饥饿营销”,小米的创新更多集中在品牌和营销方面,而互联网的宽容和开放又为小米的商业模式创新插上了翅膀。这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为小米带来了巨大的商业价值,事实证明,相比技术创新的贡献度,小米的商业模式创新对自身发展同样具有巨大贡献。
在小米成立之前,中国智能机市场主要被以诺基亚、苹果等为代表的欧美企业,以索尼、三星等为代表的日韩企业,以联想、华为等为代表的本土企业所占据,于是该市场日渐呈现出“大集中、小分散”的格局,其中仅三星、索尼等5家国外品牌就占据了七成以上的市场份额,国外品牌凭借技术、资金和研发能力占领了绝对的优势,由此可见当时的竞争十分的激烈。而就在这种态势下,在一个原本非常传统的手机行业,一片原本被认为是红海的市场,小米竟然能创造出如此巨大的成功,其背后的秘密就在于方法的创新。
这种基于中国市场所采取的独特的创新成长模式,产业界和学术界有个专门的术语来描述,称为“破坏性创新”。小米模式的成功,正是得益于对破坏性创新的深入理解和有效实施,本文对小米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理解破坏性创新框架本身,也能够为其他企业的战略制定和实施提供有血有肉的例证支撑,为企业转型和升级提供一定的参考。
2.相关理论综述
2.1创新的分类
1912年,著名经济学大师熊彼特提出了”创造性破坏的力量”,从宏观上证明了在经济周期式前进的过程中必然有技术创新者淘汰技术落后者的情况,从而奠定了创新理论的基本研究框架。 他认为创新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其概念不仅涵盖了工艺、产品的创新,也包括了组织和市场的创新。近百年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创新理论大师克莱顿•克里斯滕森教授在其名著《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再次提及创新,他将其定义为破坏性创新,将“破坏性”含义的应用从技术产品延伸到了商业模式、服务等领域的创新,一般不会被主流市场中的消费者所接纳。此外,他将创新进行了分类,分别是延续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见图2)。
一些延续性技术可能不具有连续性,或者在本质上具有突破性,而其他一些则在本质上属于渐进性技术。其中突破性创新通常是创造出之前未被消费者意识到的需求,是一种自上而下进行的、全新的不连续和革命性的创新,更多地偏向技术创新发展模式。而所有的延续性技术所具有的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是根据主要市场的主流消费者一直以来所看重的性能层面来提高成熟产品的性能。延续性创新一般定位于高端客户群体,以给企业带来高利润为目标。
与突破性创新不同,破坏性创新并没有创造出新的技术,而是将现有的资源进行组装形成新的产品和服务,是一种立足于低端市场并对主流市场具有一定破坏性的创新模式。因而破坏性技术会给市场带来截然不同的价值主张。一般来说,破坏性技术产品的性能要低于主流市场的成熟产品,但它们一般拥有一些边缘消费者(通常也是新消费者)所看重的其他特性,即价格更低、性能更简单、体积更小,而且通常更方便消费者使用。可见致力于破坏性创新的企业一般不会提供性能更好的产品给现有的市场客户,而是引入稍逊一筹的服务或者产品来破坏、重新定义当前的市场,这便恰好迎合了低端客户的需求,然而却不能给企业在发展初期带来较为客观的利润收入。 破坏性创新视角下小米的成长模式研究(3):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50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