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社会排斥情况
上世纪70年代,法国著名学家拉诺尔就提出“社会排斥”概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拉诺尔认为在社会中遭到排斥的人主要包括老年患者、受虐儿童、家庭不健全者、精神问题者等。这些人都在当时的法国社会背景下被贴上了“社会排斥”的标签,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劳动就业中遭到的排斥的比率高于其他人。
如今,拉诺尔的“社会排斥”概念被普遍运用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只不过各个国家排斥的人员类型各不相同。“社会排斥”的显著特征就是具有纵向的传承性和横向的累积性。不可否认,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中,男女性别歧视一直是个不容忽视且客观存在的问题,传统观念的“男耕女织”、“女子不如男”,皆是由于长期严重歧视女性而产生的词汇,否定她们独立生活、自我完善的能力,加大女性在社会上立足的难度。女性是否立足于社会,能否成功就业决定了她是否具有经济独立性,就业质量的高低又是生活水平的保证。为此,应该尽可能减少“社会排斥”出现的概率,使社会每一成员均能受到公平、公正、合理的对待,让女大学生和男大学生在就业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使女大学生获得优良的起点,证明自己并为社会作出贡献。
(三)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案例
在这里通过下面两个案例来说明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
案例一:王某,女生,大学本科,政治学行政管理专业毕业。2007届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任班级团支书,学生会主要干部,优秀的员,多次取得学校奖学金,国家专业证书,英国六级,计算机水平国家二级[1]。
该女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当年眼看着就要毕业了,同班的很多男生同学已经找到了工作岗位,自己便也想去试试。在学校里,老师和同学也很欣赏我,觉得自己可以获得满意的工作。于是就到学校所在地的人才市场去看了一下,没想到各个展位前面都是人,当时已经被震惊了,但还是不想白跑一趟,拼命挤到前面想和招聘人员沟通与交流。无奈人山人海,实在没有这样的机会。只能先去看看招聘单位上的展板,审视招聘单位的要求自己是否达到,自认为幸运地是展板上各个基本要求都达到了,却在展板上看见了‘男士优先’的文字。即便如此,我还是抱着希望投了几份简历,却杳无音讯,石沉大海。之后的几次求职过程中也因性别问题而遭到淘汰,致使我对踏上社会求职,产生了浓浓的失望感,对女性遭到不公平对待产生愤怒。”
案例二:蒋某,女生,研究生,双学位毕业。本科读完后继续深造,是为使自己在求职时能获得一个高于本科的起点。在校时成绩一直优异,不仅学业好,执行能力也有口皆碑[2]。
该女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到:“与其他大学生毕业的同学相比,我一直以为可供自己选择的范围更加广泛,对未来也充满信心,希望能够获得好的工作回报支持我读研的父母。毕业后对就业市场不是特别了解,但相较于其他人,算是比较快的找到了一份工作,我一直以为自己的工作是较好的。后来逐渐发现自己从事的工作与专业不对口,难度低,开始我认为是刚进单位,怕不适应才先安排较轻松的工作。后来,有一次帮助单位同事一起去招聘人员,才发现原本我的岗位是只对男生招聘的,而因为我是研究生才给了我一个机会,可是同样水平毕业的男研究生就从事更加重要的工作。真不知道是喜是愁!我向主任反映自己可以从事更高难度的工作,主任却回了我一句:‘就这样吧,那些男性的工作交给你领导不放心’。至此,我才惊觉原来我的工作岗位和我的水平是不相符的,只是输给了性别,觉得对不起辛苦培养我读研究生的父母,只能拿着微薄的工资,真是没脸回家见他们。” 浅析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2):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59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