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国内学者逐渐开始研究环城游憩带,陈传康发现在当代交通条件的提升和城市大众法定休息时间增加的过程中,区域短线游与城郊旅游和城市边缘旅游呈现重合态势,提出应该在城市周边地区开拓相应休闲旅游[7];沙润、吴江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研究了城乡交错带的旅游开发[8]。此外,李连璞、付修勇探讨了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发现环城游憩带存在“时空缩减”规律;保继刚、周锐等对环城游憩带内主题公园和旅游度假村进行了重点研究。
1.2 旅游线路优化设计研究综述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从目前来看,国外旅游线路研究的可查阅的部分是不够充分的。一些学者在旅行游线路设计的基础上,建立一些研究模式,也有一一些分学者探究了关于旅游成本以及旅游价格制定的问题,这个过程涉及到了旅游线路以及景点的空间分布问题。例如1994年兰德尔(Randall)根据研究者无法准确取得景点的价格、替代品价格和时间的价格等因素,列出了一系列随机效用内在又影响旅游成本模型的难题[9];1980年,史密斯(Smith)和柯普(Kopp)已经证明无法准确观测价格是空间参数里现不确定性的一个原因 ;1999年,乔克佛列特为了解决旅游空间限制的问题提出了一个旅游成本模型
国内旅游线路研究的时间比较短,从1990年以来陆陆续续出现了运用简单观察为手段,通过逻辑思辨的研究成果。经过对已查阅的线路研究的有关文献的分析,归纳目前和旅游线路有关的研究,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1.定性研究多。例如许兴臣、冯玉清提出旅游线路优化涉及时要一些需要注重的条件,如要求清晰熟悉和了解各市场的需求方向以及客源的偏好,尽可能避免走重复的路途,从而降低节省旅路途中消耗的时间。2.个案研究较多。比如关发兰以四川省为例,对区域内旅游系统进行网络布局分析,研究了区域网络的交通线路的结构设设计,这个过程中有关通则性研究不充分,从中也可以看出旅游线路的优化设计仍然是需要深入探索的[10]。3.跨学科性质显著。国内诸多学者对旅游线路的规划设计认识的都比较广泛,但是研究的效果并不足够深入。研究的学科涉及到了诸多的学科领域,如数学、规划学、地理学、经济学等等。例如在《图论在旅游线路选择中的应用》一文中方冬云通过建立寻找图论模型来探寻最佳旅游路线,使用“最邻近插值法”和“分支定界法”两种方式来建立模型[11]。 4.旅游线路的研究显得有些片面,较大区域的旅游线路研究较多,而具体到小区域景区内部线路游览研究相对较少,大部分的线路设计没有涉及到具体的问题上,仍停留在宏观阶段,而在过程当中很多因素和实际问题有待提出和剖析。
根据上文的表述可看出,当今的中外学者在旅游线路设计方面概念探讨比较充分,在实际深层次细节处的分析探讨相对比较缺少。因此,具体深入探究旅游线路设计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步骤。
2 以宜兴竹海为例的路优化影响要素分析
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需求心理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有对两者进行研究的必要性。通过市场调研,消费者想要具备旅途短而省时、景点内容丰富,线路消费比高等特点;而消费者旅游动机很多,小区域旅游项目因旅游资源具有一定可选性、可选择方案多种多样,更容易满足消费者的各种旅游需求。设计线路时,需寻找合适的地域区位距离,选择适合的交通工具的选择,尽力用合理的消费和旅游时间使消费者需求获得最大的满足。
以宜兴竹海为例的环城游憩带线路优化设计(2):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59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