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双性化?双性化人格的名词最早来源于希腊语。双性化顾名思义,他所指的是男性化和女性化的一种复杂的结合,在人格上结合男女性别的优势之处。我国对性别模式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国外的研究已经十分广泛,我国的双性化研究也从未停止。目前,我国的许多学者都对中国人的性别角色进行相关研究,在结合中国人思维习惯、生活习惯、内在文化的基础之上编制了多份适用于测量中国人的性别角色的量表[ ],其中以钱铭怡学者量表的用途最为广泛。后来,有大量的研究者在前人的基础之上使用该量表对性别角色与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学业成就动机和人格特征等有关方面进行了更为深入而全面的研究[ , ]。
社交恐惧症也是通常所说的社交焦虑障碍。大量数据表明,社交焦虑常常发生在青少年时期或成人早期,到成年中期开始有所缓解,其发生概率男女几乎均等,无性别的差异。社交焦虑主要表现是:对社交场合情景的担忧;常在公众场合和公开活动担心发生不当行为;担心被别人忽视,不受关注;常常担心自己对即将到来的新的环境感到尴尬,窘迫;怕与他人直接的目光接触;怕别人发现自己的内心不安和秘密,识破自己的窘迫。在社会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这样的问题,有的影响到其正常的工作、学习、交友和家庭生活。对于社交焦虑的成因目前还未有一个确切的理论,各种研究说明引起社交焦虑的影响因素很多,多数研究表明社交焦虑主要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进程中,由于自己在社会交往中社会角色与社会行为上无法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时所产生的焦虑,即不由自主的在与他人交往的同时感觉到不适应[ ]。如今社会工作生活压力越来越大,需要人与社会建立相应的关系,与社会的个体建立各种交往关系。在交往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人存在交往不良,其中最为普遍的是社交焦虑,这一问题非常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对工作学习造成不利的后果。很多研究表明个体性别角色决定个体具有某一方面的特别的特征,这些特征会影响个体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综合前人的研究我们可以提出一些问题。社交焦虑是否会随着个体的性别角色的差异呈现某些程度的相关性呢?哪一种性别模式更有利于培养个体健康的情绪状态呢?
本文主要就个体的性别角色与社交焦虑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现实情况,分析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得出相应的结论,从而得出情绪健康者的理想性别角色模式。并将此次的研究用于学校教育,对学校的性别角色教育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淮阴师范学院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选取200名被试,每人发放1份问卷。共发放200份问卷,回收194份,其中有效问卷180份,男生78名,女生102名。被试所学的专业涉及文、理、工等多科。被试中来自城市的学生有62名,来自乡镇的学生有118名。年龄均分布在19周岁到23周岁之间。
大学生性别角色和社交焦虑的相关研究(2):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64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