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北美和欧洲,学术界对于非营利组织的研究迅速增加。尤其是在美国地区,以耶鲁大学为研究中心的研究群体于80年代前就已经形成。80年代,受里根zhuyi的影响,非营利组织在美国迅速发展。相应地,大量的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纷纷成立。这些研究机构与中国的研究者建立起了广泛的联系。中国也存在大量的国外研究成果,其中许多被我国学者所借鉴。国外学者对于非营利组织在社区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系,积累了量的成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国学者在研究过程中通过社区治理实践考察分析了大量的案例,其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事实基础,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实证性。除了这些具体研究成果外,国外者的突出贡献还表现在运用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政治管理学、系统理论等多种学科理论来解释社区治理中的问题。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国内之所以对非营利组织理论和社区治理以及社区治理体制的研究比较匮乏是因为公共管理体制的自身原因以及没有促进理论发展的实践需求。但是,从90年代以来,上述理论在我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刘鹏和黄蓓蓓在其学术文章《非营利性组织发展与中国治理变革初探》中指出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政企分开、政府和企业各司其职。同时,从社会功能结构来看,社政分开也是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非营利性组织的发展有助于公民社会的建立和民主政治的发展;非营利性组织的发展将使服务理念成为政府公共管理的核心理念;非营利性组织的发展有助于中国“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结构”的建立。“小政府、大社会”这种社会结构模式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国家与社会二分模式的历史缺位问题,为非营利性组织与政府良好关系的维持奠定社会基础。所谓“小政府、大社会”就是政府的职能将主要是宏观指导,大量的社会性事务由中介组织来承担,中介组织在承担社会职能方面将担负更多的任务,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行的几次以精简政府机构为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无疑具有这方面的意图。精简政府机构,将使大量的社会性事务交给中介组织来承担。而非营利性组织就是一种很好的中介组织,它完全具有承担社会事务的能力。但是,就中国目前情况来看,要到达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学者认为,中国政府面临的问题虽然使政府允许并希望非营利性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但合作中也出现困难。实现非营利性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合作,不仅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也符合中国的发展趋势。
陈喜强在其学术文章《顾客导向型社区组织战略目标定位及其政策意义》中提到,关于公共组织战略分析的适用条件,概括起来就是:第一,作为营利性组织(企业)战略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只能在组织结构的层次上借鉴,不能够把营利性组织过程的分析方法直接套用到公共组织的分析上,根本原因在于公共组织的非营利性。第二,战略重点的确定在战略分析的三个过程(战略设计、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估)中侧重点不相同。一般认为,公共组织(非营利性组织)的战略分析的重点在于战略过程的第二和第三环节,即在于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估阶段。第三,公共组织具有目标取向多样化的特点,降低了组织战略设计的难度以及实施战略的非确定性。社区组织所具有的公共组织的非竞争性和经济组织的竞争性,往往成为社区组织目标定位多元化的借口。理论界也多以此为理由作为界定社区组织目标多元化的依据。实际上,社区组织所具有的这种“双重属性”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在社区组织共同的目标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两个方面:作为行使公共组织的职能,社区组织提供的是公共服务;作为行使经济组织的职能,社区组织提供的是社会服务。社区组织管理经济实体,提供社会服务,其最终目的也是通过获得相应的经济资源来提升社区组织的社会服务功能。因此,社区组织和社区政府都具有共同的服务对象社区所管辖的全体社区居民;具有共同的目标取向为社区全体居民提供服务。所不同的是,社区政府可以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来行使其职能。而社区组织价值的提升和组织绩效的获得,则需要借助于社区组织所提供的服务质量来体现。换句话说,社区组织目标的实现是透过社区组织的服务活动、服务过程和服务结果体现出来的。贯穿这一过程的是如何围绕顾客的价值,并通过高效率、高质量提供满足顾客需要的社区服务来实现社区组织的目标使命。也就是说,社区组织的价值是在通过满足和实现顾客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因而,社区组织价值就成为平衡社区组织双重属性的基本支点,社区组织的目标取向就需要由原来的政府主导型转向顾客导向型。论文网 非营利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研究(3):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76724.html